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世代,人們能透過不同軟件方便地溝通,然而,人與人之間要進行真誠的溝通真的愈來愈困難。唱作歌手黃妍(Cath)以自身與婆婆的經歷出發,創作了《無聲浪》這首音樂作品,繼而延伸至一個影像與聲音體驗的展覽,與電子音樂人 hirsk、美術指導劉君冬 (Dorothy)聯手,把13個與長者的故事轉化為聲音與影像,希望誘發大家對溝通的思考。
分享與老人家的故事
《The Reverberations of Us ──我們的迴響》展覽,是由 C a t h 的新歌《 無 聲 浪 》延伸 , 而這首歌是講述她與婆婆的關係,「婆婆患有腦退化症,我跟她完全不能溝通,我很想把要對她說的訊息 變成一些她聽得到的聲音,於是便做了《無聲浪》,繼而引發我想幫 助其他人做同樣的事情,把一些不能用言語表達的事情化作聲音,讓大家去感受。」他們公開收集不同人士與身邊老人家的故事,當中包括歌手陳柏宇、林奕匡、葉巧琳及電台 DJ 梁文禮等,由他們提供的相片、文字或聲音,製作了13 段音樂,把他們的故事轉化為聽得見的聲音。
影像與聲音實驗
是次展覽分為影像與聲音實驗,以及體驗空間2個部分,前者讓參觀者收聽由 Cath與hirsk 一同以13位分享者與身邊老人家的故事而創作的聲音,後者則有3個透明半球體空間,裡面分別播放著不同環境的聲音,邀請觀眾重新審視在城市的各種脈絡,以及自己與自己的溝通過程。
Cath與hirsk都表示,在籌備展覽過程中,時間是最大的挑戰,只用了10天完成了13段聲音,而hirsk形容這次創作更像一次實驗 的過程,他說:「我們會把看過每張相片後感受到的感覺,創作出不同的聲效,有些像噪音,有些則是由合成器製造出來,而有時完成 這些聲音後,會發現效果很像海浪聲,甚至教堂裡的管風琴聲,也 令我再次思考每張相片背後的故事與這些聲音的聯繫。」

由不同背景的分享者透過文字與相片,分享與身邊老人家的故事,再轉化成 13 首聲 音作品。
製造聆聽空間
負責視覺及空間設計的Dorothy利用了漣漪及透明罩框這2個元素貫穿整個展覽,她說:「透明罩框其實是一個四分一球體,是在《無聲浪》中,Cath身處的透明膠箱延伸出來,我希望製造一個讓人安靜、聆聽的空間,參觀者須要走進這個透明罩框才能聽到專屬於 這個空間的聲音,親身感受。至於展覽的主要圖像加入了漣漪的圖案設計,則可以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好像漣漪般層層遞進。」

透過文字及 Cath 與 hirsk 創作的聲音,可以親身感受分享者的故事。
用聲音演繹說不出的故事
一開始他們曾以為大家與老人家的故事,大概都是一些關於悲傷、感到後悔的事情,然而令他們驚喜的是,收集得來的13個故事中,也有一些有趣、令人聽了會心微笑的故事,好像DJ梁文禮與 嫲嫲在杜拜水上樂園中遊玩、陳柏宇回憶婆婆帶他到商場買雪糕的 畫面等。當然,當中也有一些令人心酸、感動的故事,Cath表示,這次展覽最大的意義,是可以將一些無法用言語跟別人分享的故事,用聲音表達出來,讓人可從內心感受得到,「有一些可能是你一直不 敢面對,一直無辦法與人分享的事情,早已埋藏內心的心結,藉著創作這些聲音或許就能把心結解開,亦好像換了一個委婉的方式與人分享,至於接收到甚麼,就由聽的人自己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