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紡紗色彩靈魂

2018-10-31

Reborn Story主理人Cath

以手紡線製成的耳環。

獨一無二的手紡線

小時候已對手工藝產生興趣的Cath,約於五年前創立Reborn Story,利用工餘時間作編織創作。「平常編織,採用的線材粗幼選擇死板,想到如果可以自己製造線材,那成品便可更為獨一無二。」在網上搜尋之下,她得知紡紗工藝的存在。「我喜歡文化色彩濃厚的傳統手工藝,紡紗縱然在港不流行,但在外國不少地方,是一種很生活化、地道的工藝。」兩年前,她曾兩度到台灣學藝,分別逗留約半個月。「一次是到訪當地學校,另一次到原住民地區的合作社交流,以及到訪附近的博物館。」遇上紡紗後,更肯定自己對此工藝情有獨鍾,把心一橫購入機器,如掃毛機、紡紗機,更辭去正職,發展紡織事業,並把品牌重點轉移至手工紡紗,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傳統手藝。「我相信每樣物件都有其價值及背後的故事,可令人留下印象,不單是一件商品。正如每一條線均有其生命力,我們就如工匠,以雙手去塑造它的靈魂。」

紡紗用的纖維。
手紡線可混入不同素材,可塑性高。

古老紡紗工藝
手工紡紗技藝可追溯至公元一萬年前,那時的牧羊人已會飼養不同品種的綿羊,作為纖維來源。至公元前三千至五千年古巴比倫時期,人開始用紡錘把動物纖維(主要是羊毛)和棉花紡成線材,再以之去作不同織物。紡紗技術傳至古希臘等地,大不列顛帝國亦隨後成為出產羊毛紡線的主要出口國。工業革命時,人們開始用機器去做紡織品,並加入化學生成物料,如尼龍,進行量產製作。

紡錘備有不同尺寸和重量,可分為Drop Spindle和Support Spindle,後者需在桌上使用。

重拾童真

Cath的作品,除了質感各異的手紡線材,還有耳環、袋子、胸針、圍巾等隨身物件,當中的共通點,是色彩繽紛。「我本身喜愛色彩繽紛的東西,可予人快樂的感覺。紡紗的吸引之處,正好讓我自由控制線材顏色,隨意mix & match,創作的可塑性高。」差不多完成籌備的工作室,設有工作間、作品展示空間和休閒區,將會開設不同的工作坊。「當你一邊紡線,其實也是一個放鬆和治癒心靈的過程。香港人生活壓力大,工作坊可讓人騰出幾小時,放空一下。工作室同時可充當一個讓人喘息,互相分享生活點滴的交流空間,並藉此連結人們。當看到人們可以混到心中喜愛的色彩,把童心投放在色彩繽紛的羊毛,便最為高興。」

麻是常見的紡紗纖維。

尋找天賦

當日辭去正職,投入紡紗創作,一人包辦設計、生產、市場推廣等大小事務,Cath坦言,沒想過自己會走一條「非常規」的道路。每當遇上困難和挑戰,便會回想初衷,思考自己追求的是什麼,找回堅持背後的意念。「當遇上真正熱愛的事情,便能夠發揮得比別人好,漸漸會發展出清晰的方向。我相信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天賦,當你發掘到比別人強的地方,又可迎合市場需求,就正是你應該要走的路。我的座右銘是放膽嘗試,不要墨守成規,抹殺自己的創意,人的潛能永遠是超乎所想像的。」

天然親肌
手工紡紗的材料,會有動植物纖維,如羊毛、棉花、麻、玫瑰絲、竹、粟米鬚,亦會採用天然的黃薑、藍莓作染料。與機紡的線材可同,手紡線相對柔軟,不含化學成分,親肌度高,不會輕易引起皮膚敏感。手工紡紗多是就地取材,不同國家的氣候和天然資源各異,紡線亦各有特色。台灣多用植物纖維,如麻、棉;秘魯的手紡線則民族色彩濃厚,顏色豐富,多用山羊駝毛,價格相對較高。

紡紗基本步驟

利用掃毛扒,把不同顏色的纖維混合梳鬆,其間加入其他創意素材,如色彩棉粒,捲成條狀。把纖維捆在紡綞鈎子,轉動紡綞,捲成細長的毛線。重複過程,再把紡線放在定線架上定形。

INFO

Reborn Story
Fb:RebornStoryhandmade
查詢:6330 0397

#632 Cover Story 現代織人故事
TEXT‧TRACY
PHOTO‧CAND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