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藍和淡啡,叫人聯想到海洋與土地。Cupclay的白瓷系列,以這兩種色澤作基調,簡潔自然。創作人認為陶瓷和食物一樣,從泥土而來,故創作時盡量保留原味,帶出自然樸素的感覺。寧愛原始面貌獨特的缺憾,也不要倒模的完美。

不修飾裂痕
「陶瓷上的裂痕,任你如何修補,都隱隱存在。」任職產品設計師的程傑嫻(Kit Han)閒來學造陶藝,她的作品風格簡約,受日本wabi sabi美學影響:「wabi sabi指一種樸素、自然與殘缺的美態。像白瓷,在陶泥中較為軟身脆弱,拉坯、修坯、燒窰每個步驟都有可能造成裂痕,甚至破爛,然而這些裂痕或缺憾,正正代表成長的過程,是獨一無二的經歷。
比起一步便成功,Kit Han更享受從每一步失敗裡摸索成長。「至於黑瓷,給人一種樸素平實的感覺,像泥土般自然,放在哪裡都不會有違和感,所以無須刻意修飾襯托,讓它展示原來的姿態便最好。」


Wabi sabi
是日本傳統文化、美學和哲學的根本。Wabi sabi日文侘寂,即禪寂的意思,有說源自小乘佛教中的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静。佛教上,這指遠離塵世,看破無常;哲學上是一種空虛寂靜的感覺;用在美學裡,即形容簡約樸素,殘缺和不完美的美態。日本人認為Wabi sabi很難用言語和文字解釋,它自然融於生活,特別在茶屋裡。以下是一個關於Wabi sabi的故事,或有助理解這概念。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正要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
首先,他仔細地將地面與草地清理得一乾二淨。
然後,他搖晃其中一顆樹,好讓少許的葉子掉下來。
這就完成了。」


慢食一口 泥土觸感
製作陶瓷絕對是慢工細活的過程,Kit Han笑言自己是個有點急性子的人,加上正職產品設計亦是個講求效率的工業,因此工餘造陶瓷,正好取個平衡。「製造一件作品動輒兩三星期,想急也急不來,拉坯、修坯的專注,亦正給我沉澱和喘息的空間。」
曾參與菜園新村陶瓷器皿展的Kit Han,特別喜歡做桌上器皿,認為餐桌用具亦能讓人與土壤連結,更笑說自己唯一慢下來的時候大概是「慢吃」:「吃是一種享受食物的體驗,現代人生活節奏太急速,行得快吃得快,希望借陶瓷器皿,留住人的目光,從欣賞一隻碟一隻碗,到認真品嚐食物的味道。食物和瓷器一樣,也是從泥土的滋養而來,應當珍惜。」
Kit Han相信泥土有記憶,每次想起搓陶泥時的觸感,都會為她帶來心靈平靜的感覺。她還把製造陶瓷比喻為種植和煮食,同樣要看陽光溫度和濕度,還要計算成分和分量。大概與泥土有關的東西,都一脈相承。
黑瓷與白瓷
陶瓷分青瓷、白瓷和黑瓷三種,分別在於原料中的氧化鐵含量多寡。

黑瓷
是含鐵量高的高溫陶瓷,釉厚且深黑如漆,而且燒窰的過程會釋出大量氧化鐵結晶,形成不同的紋理。

白瓷
是含鐵量較低的瓷土,較脆弱柔軟,如瓷器太薄,燒製過程容易碎裂或留下指印痕跡,要造出平滑光潔的白瓷,極考陶藝師的工夫。
Text‧Naomi
Photo‧Franky、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