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粵劇巨匠陳國源的「帽子戲法」

2018-02-08

「新馬師曾、陳錦棠、鄧碧雲、譚蘭卿、半日安、梁醒波,還有林家聲、吳君麗、李香琴等人我都合作過!」何方大人物如此見多識廣?不就是在粵劇界早已 Need no introduction 的陳國源師傅。最近他受時代廣場邀請舉辦「帽飾藝術」展覽,一次過展示逾40款傳統粵劇帽飾,全部均是他多年來為各個粵劇名家獻技製作的經典作品,部份更獲收藏家購藏,今次趁新正頭全數公開!

戲曲帽飾製作大師 陳國源

人稱「源哥」的陳師傅18歲經已入行,屈指一算,亦即是從1940年代開始,一步步見證香港粵劇的風雲色變。源哥長達60年的盔頭製作生涯曾寫下不少經典故事,而每一款創作過的帽戲縱然未必會再度使用,其蘊含著的獨特文化價值,將隨著歲月流逝而愈顯珍貴。

戲帽無絕對 敢就有創新

將畢生奉獻給粵劇,源叔現已年逾古稀,難得他依然堅持繼續創作,背後的原動力,正是來自戲帽變化多端的創作特性。「很多人以為傳統粵劇用的戲帽充滿規範,沒有甚麼創作空間,事實並非如此。」源叔認為,戲帽作為首服的關鍵,主要用途是供小生花旦頂戴頭上,用以凸顯角色的身份、個性和地位,一場戲短則如折子戲,長則大可是一整晚,故戲帽最重要具備輕巧、美觀、實用三大要素。在此之上,其實有很多創新變革和玩味的空間,且怕創作人敢不敢跳出框架,大膽實踐天馬行空的構想。

就如源哥為例,儘管委身於劇界多年,他亦保持開闊眼界,經常留意世界各地潮流物料的趨勢和演化,不諱嘗試新潮做法,只要是實用可行,他都會積極擁抱mix & match的可能性。「之前我以尼龍等新興物料取代舊式銅鐵作為帽坯材料,又試過為男裝盔頭改裝出可加可減的盔頭帶,服飾設計變得更為精良,亦有助帶動演員入戲。」常言道,人穿衣非衣穿人,做衣官的又豈可裹足不前?粵劇迷或許都聽過以輕巧見稱的「仿點翠」,實出自源叔手筆,美觀大方之餘更輕巧多變,這一份創作的靈活性,就開闢出不少「舊帽新製」的創意先河。

源哥早年創作的「文武髻」、「牛角帶」為其得意之作,髻飾貫徹混合搭配和「好看且實用」的創作精神,匠心獨運。

一頂帽子 藏著千年文化

帽子在中國屬於首服,主要有冠、冕、巾、盔等種類,適用於不同的人物及場合。在戲曲中常見的「鳳冠」、「烏紗帽」、「漁家絡」等帽子,其設計意念皆源自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後來經過藝術處理,慢慢演變成今日在舞台上的盛裝帽飾。退一步想,其實就算是現在的香港,仍有不少新人會穿上鳳冠霞帔拍攝結婚照,亦有漁民穿便服戴漁家帽捕魚,日常裡看似平凡不過的帽子,其設計和用料背後,或隱含著華夏千年之文化脈絡,並將一代代傳承、演變下去。

精選展品率先看!

平天冠

適用人物:皇帝及神仙
古時皇帝祭祀時都戴平冕,又稱「衝天冠」、「平頂冠」或「日月冠」。上頂為長方形平板,下部形似覆盆,以絨球、白蠟珠為裝飾。垂旒前高後低,板面見日月星辰。按歷史記載,平天冠頂前後垂白玉珠十二旒,代表十二時辰,唯戲曲演出中所戴的「平天冠」多不按此例,以視覺效果為主。

鳳冠

適用人物:皇后及妃嬪
中國古代皇室婦女的禮冠。因冠上有鳳,故稱為鳳冠。戲曲舞台上,皇后、貴妃等大人物才能配戴鳳冠,以突顯戲劇人物的尊貴地位。造型上,鳳冠呈半圓形,前飾立鳳頭,鳳嘴銜珠滴,冠身飾以百花及蝴蝶。左右側為鳳形耳子,垂吊牌,蝴蝶後牌綴白蠟珠及排子穗。

駙馬盔

適用人物:駙馬
古代帝王女婿多被封為「駙馬都尉」,掌副車之馬,故又稱作「駙馬」。按朝廷慣例,官吏辦公時須穿官袍,戴弁冠(即烏紗帽)。戲曲演出中,駙馬配戴的官帽稱作駙馬盔,方翅紗帽帽殼呈微圓形,插長方形翅,上綴白光珠、紅絨球,為駙馬專用。

粵劇 Free Style

別以為粵劇就一定是姨媽姑姐的老餅玩意,源哥希望大家從服飾設計的角度欣賞戲帽之美,無論是選材、物料、顏色組合以及飾襯用的珠寶玉石都充滿看點(源哥考考大家:你能單靠肉眼分辨真寶石與豬耳繩嗎?),不常看粵劇的行外人亦可飽覽這份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設計饗宴。另外,大會更找來六位粵劇新秀演員來一場Fashion Styling著用示範,由年青一代親身演繹不同戲帽頭飾組合下的萬千儀態,誰說粵劇服飾戲帽潮不起來?

「金冠銀冕華麗緣 – 陳國源60載帽飾藝術」展覽

展期:即日起至2018年3月4日
時間:10:00 – 22:00
地點:時代廣場 露天廣場

文:一樹
圖片:展覽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