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逢過年,都會把收到的利是錢,一部分交給父母代為儲蓄,其餘的就投入豬仔錢罌裡。「噹!噹!」,每當看著一個又一個硬幣跌進錢罌裡,總會期待終有一天可以儲到足夠的錢購買心儀很久的玩具或文具。小小的豬仔錢罌,就是這樣陪伴著我們成長,同時也實現了我們不同的願望。但到了這個年代,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位童年時的「豬隊友」?
瓦煲當錢罌?
豬仔錢罌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錢罌之一,但原來在豬仔錢罌出現前,還有一種缸瓦錢罌。根據《香港玩具圖鑒》資料顯示,香港早期出現的錢罌是瓦鼓形的缸瓦錢罌,外形有點像迷你的酒壇或米缸,全個用上密度低的瓦料素燒而成,質料粗糙,頂部有一條窄長的隙縫用來投放硬幣,但由於底部沒有橡膠活塞,所以當要把裡面的錢拿出來時,就只可以把錢罌砸爛。此外,由於投放硬幣的地方容易破損,所以後期的錢罌都會加上一層顏色與瓦煲相似的釉燒。在瓦鼓形錢罌之後出現的,就是豬仔造型的錢罌。但這款瓦豬錢罌跟我們一般看到的有所不同,豬身較長,豬嘴凸出,與家豬近似,但可惜到了五十年代,這款瓦豬錢罌已停產。

(上)雖然瓦鼓形的缸瓦錢罌曾被塑膠取代,但現在仍有少量生產,在舊式山貨店或有機會找得到。
(下)瓦豬錢罌在五十年代已停產,取而代之的是紅膠豬仔錢罌。
港豬的誕生
隨著時代發展,錢罌的用料和造型也有所改變,其中廣東石灣陶瓷造的豬仔錢罌可說是另一經典。石灣陶瓷胎壁渾厚,釉色淡雅,造出來的豬仔錢罌形態圓潤,生動可愛,與現今市面上常見的白陶瓷釉燒豬仔錢甖形態近似。六十年代開始,香港塑膠業崛起,第一隻香港製造的塑膠豬仔錢罌便是在一間家族經營的廠房裡誕生。廠房最初只生產塑膠生活用品,後來每逢農曆新年前的 2、3 個月就會生產豬仔錢罌,當時更是香港獨家生產膠豬錢罌的廠商。

紅膠豬錢罌採用封閉式設計,需要用燒紅的 $5 硬幣熱熔豬背的投幣位才可入錢,而且要把錢拿出來的話就要「劏豬」。
豬仔的興衰
曾經,膠豬錢罌於七十至八十年代初十分受歡迎,每年產量可達 6 萬至 8 萬隻,當時的人多會買來用作新春擺設,或送給小朋友培養儲蓄習慣,在那個物質不太豐裕的年代,這份禮物已能讓孩子們樂上半天。但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屋邨文具店、雜貨舖和士多沒落,紅膠豬的需求亦大減,2014年更因廠房機器損壞而停產,近年曾有出產復刻版本,延續「豬隊友」所盛載的回憶,讓人再回味本土生產業及文化情懷。
為甚麼是豬仔?
據說豬仔錢罌的誕生是一個意外。有說在中世紀的歐洲,當時的人用一種叫作 “Pygg” 的橙色廉價陶泥製成陶罐,用來存放積蓄,稱為 “Pygg Jar” 或 “Pygg Bank”。陶罐上只有一條線用來投放錢幣,需要砸碎陶罐 才能取錢。到了約 18 世紀,聞說有客人請工匠造一隻 Pygg Bank,由於 “Piggy” 和 “Pygg” 讀音相近,工匠因誤會而造出 1 隻 小豬造型的 Piggy Bank(豬仔錢罌)。
TEXT:EUNICE
PHOTO:KIU、香港玩具圖鑒、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