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這唐樓天台好不一樣,鬧市有農場,還會隨季節轉風景。皆因天台農場不是格仔田,取而代之一個個會走動的種植箱。這個加轆設計為城市種植而設,農夫隨日照季節替農作物變換位置,吸收養分,醒目打理,方便有正職的城市農夫。

跟著太陽走
鬧市天台地方細,四圍高樓,日照肯定受阻。種瓜菜無陽光怎成事?城市農夫陳可樂以一個個流動種植箱為田,裝飾500呎天台,讓農作物跟著太陽走:「在木箱下裝轆,一來升高有利疏水,解決天台農場常面對的滲水問題,二來為四季分明的天氣而設。
夏天聚集
陽光猛烈,植物要聚起來種植,較高的樹葉可保護脆弱植物,像現在春後培苗,幼苗放在熱情果下,避免暴曬。
冬天散開
日照較短,散開種植,能確保每棵植物都得到足夠陽光。


木箱變養分
耕田要彎腰,鋤禾日當午最辛苦,用種植箱,可按作物需要改建高度,像這個種了及腰的,裡面有蕃薯、香草,不用蹲下來,便可打理作物。「淺根植物用家裡的木櫃桶便可種植;根深一點的,如種蕃薯想吃根,種植箱的高度要30厘米以上才夠深。」用箱種樹扎實嗎?可樂說他們有專人修剪樹葉及擺位,隨風向流動,試過8號風球種植箱仍完好無缺。
流動設計除了追風追日,木箱還體現了城市種植的另一種精神:廢物利用,取之社區:「旺角有商店又有工廈,垃圾站常見卡板、木板,拿回來簡單加工便可種植,一般用上一年也沒問題。而木浸水會發霉起菇,木屑和菇菌正好扔回泥土變成養分。」他們還以繪畫裝飾木箱,讓種植變得好玩有個性。天台,豈止有一點綠?

城市糧食
城市天台愈變愈綠,不再只晾衫種花。旺角這塊流動農田,正好驗證天台農場能否打破「體驗種植」的格仔田,成為真正自給自足,為城市帶來糧食的可持續農田。可樂:「城鄉共生,不止郊區有農田,城市亦要有糧食供應,進一步拉近人與食物的距離。」大部分人都把城市種植當作入門,可樂也曾想過在新界租一塊田,最後決定留守天台正因這份信念。
這裡的作物,試過交到排檔小販售賣,也有讓義工農夫拿回家吃,甚至供給教會:「印度教有一種香草叫tulsi,即holy basil,教徒視為神聖之物,既食用也供奉。尖沙咀的印度教會環境難種植,既然這裡一直有種,便定期供應予教會。」
除了香草,小小天台還曾出產通菜、瓜果,可樂說全靠附近農戶:「旺角太子一帶唐樓天台有十多位農戶,附近甚至有養蜂人,蜜蜂來這裡採花,令我們的果樹也能結果,是個循環的生態系統。」


種植實驗
可樂說這裡是實驗場地,除了木箱,拾回來的魚缸、瓦煲都可種植:「這個魚菜共生系統試了快兩年,不需特別打理,又可滅蚊;還有多元種植,這個箱有蕃薯、香草、薄荷,省卻除雜草時間;這邊魚缸放了街邊拾回來的枯樹,看看能否起死回生,那邊藥煲種荷花,這麼大個瓦煲扔掉太浪費……」
隨便一數作物五花八門,而且全以廚餘堆肥,減低種植成本,說時遲那時快,可樂指住靠牆高空說:「拉幾條繩上去,看龍珠果能攀多高,現在已破紀錄,成為天台最美的一道立體風景。」這個天台農場何止會走動,看來還會飛。
自製流動種植箱
1. 鋸木
將回收木鋸成度好想要的木箱尺寸,盡量用盡避免浪費。


2. 磨邊
利用磨邊機將表面磨成光滑。

3. 合體
先用膠水黏合木板,再鎖上螺絲。

4. 加轆
最後磨邊,加上四個轆便大功告成,可隨意繪畫美化。


Follow
陳可樂
城市農夫
80後青年,自嘲懶惰廢青,想盡辦法不費氣力種植,其實是個有心農夫。將旺角天台農場當成實驗場地,與一眾志同道合朋友義務輪間種瓜菜,實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facebook:verymk
Text‧Naomi
Photo‧Fran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