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滿意你家樓下的公園設計嗎?不滿的話,有否想過如何改善?一直以來,公共設施的規劃都是由上而下;明明用家是一般市民,但有不滿只能透過投訴機制反映。如此一來,既培養不了社區參與的習慣,也令人缺乏動力提出改善方案。為此,一向推動社區共創的組織「MaD創不同」,舉辦「公園實驗室@荔枝角公園」活動,集合民間力量,希望做到真正的民、官、商合作,把創新意念變成具體行動,改進公園設計。

社區實驗
「MaD創不同」從歐洲引入Social Lab方式,主張以「深入參與」和「去專業化」的形式,推動社區設計。活動聚集了公開招募的市民、設計師和社區組織,更難得的是邀請到康文署代表參與,由民、官、商三方組成研究團隊,提升方案成真的可能性。
荔枝角公園佔地17.65公頃,是附近街坊的主要休憩空間,在各專業人士帶領下,「公園實驗室」團隊成員(Labbers)由今年4月開始,透過參加工作坊,深度認識該區市民需要,然後構思創新方案,再逐步改良、實踐。


實地考察
團隊帶領者之一,為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蕭競聰。他是多年美孚居民,閒時愛到荔枝角公園散步,欣賞其地點便利、面積又廣闊。「走三圈已等於步往尖沙嘴的路程。還有清新的花香樹香,樹蔭亦多。」
過往三個月,團隊頻頻到荔枝角公園實地考察,再針對觀察到的問題作出對策。蕭競聰指,「我常鼓勵labbers接觸用家,要得出新想法,必須用最在地的角度出發。」他們試過早上六、七時去逛公園,發現某些樹幹上綁了索帶。「原來是耍太極的晨運人士用來勾住個人物品,避免放在地上。察覺了用家的需要,便要構思如何更方便他們。」
由下而上
隨著公民意識提升,「由下而上」的管理理念也是大勢所趨。蕭競聰表示:「大部分公園由園景師設計,但公共空間的用途,會隨社區和使用者習慣而轉變。好的管理者必須時刻體察現況,從而作出修正和改善。」他認為康文署也有這份意識,但另一方面,他亦期待看到市民和民間團體參與決策時,會帶來甚麼效果?「會否加速進化過程?或帶來新衝擊?甚至改變管理模式?」

公園:人人有份
我們都有一個慣性思維:公園是政府管的,規劃或設計是專業人士的工作,不關平民百姓的事。「MaD創不同」的「公園實驗室」正是反其道而行。「co-ownership或co-management都是新概念。其實現時也有,例如荔枝角公園有康文署的社區園圃,採取收費會員制度,算是co-ownership的一種。另外康文署設有園藝義工隊,其中一位labber是成員,負責觀察樹木健康,有問題便要匯報,這也是co-management。」這就是「自己社區自己救」的體現。
落地溝通
Labbers們現已密鑼緊鼓,構思出不同創新點子;但若想有系統地實踐,更重要的是溝通。「要實行便需跟不同單位合作。我常催促labbers要和不同持份者多點溝通,真正了解他們。例如有一團隊希望在晚上辦電影放映會,那麼播放甚麼電影?在哪個位置播?最終對社區帶來甚麼好影響呢?我們討論到,可否選播關於獨居長者主題性電影?能否吸引觀眾,並帶出議題?有很多細節需要細想。」
投訴變參與
要在香港推行共同管理,不能紙上談兵,推行時恐怕會遭受不少困難。蕭競聰認為,最大難度在於香港人仍不夠open-minded。「我們太怕投訴,以致不肯嘗試新事物。這正正是Social Lab要處理的問題。如果有人投訴busking太吵,現在習慣的對應方法是禁止。但可否劃出一個區域讓人演唱,當成是節目推出,甚至由居民選出表演者或曲目,把投訴文化轉化成參與文化?」

「公園實驗室」團隊提案
1.共同管理公園
這組別得出兩項觀察,第一是社區園圃區域,只限租戶及親屬進入,公眾人士被拒門外,欠缺彈性使用。第二是有些Parkour(飛躍道)的運動者,只能在晚上偷偷地在公園練習,因為《遊樂場地規例》不容許。
「我們訪問過一些玩Parkour的人,他們認為荔枝角公園是個練習好地方,因返有軟墊,但因條例所限而被趕走。可否有些方法,讓大家可以互相協調、共同管理公園呢?例如巴西有位設計師,自行開發手機app,讓大眾發表對公園的意見:這處路面有毀壞,或今晚有人有興趣一起踏單車嗎?現在甚至和政府合作,成功創作了溝通平台。我們正是想達到這效果。」


2.親水樂園
這一組的意念來自街坊的意見。團員Noel:「我們收集回來的其中一個意見,就是街坊們每次經過入口的水池,也覺得它浪費空間、不美觀,不知有何價值,而且那是廿年前流行的噴泉設計,很過時。我們便思考可否擴充旁邊的遊樂區?」
這團隊有園景治療師、教師、從商人士和普通街坊,關注兒童的玩樂權利。「香港缺乏有趣味的公園,於是想到把水池變成親水樂園,讓孩子玩玩水。初步構思是在水簾位置加設水管奏出音樂,把四周平地裝飾成巨型棋盤,再加噴水柱,讓小孩走在其中,成年人也可玩得開心。家長聽到後的反應也很正面。」


3.感觀體驗公園
公園裡有很多帶孩子來玩的家長,這一組別觀察到有三種父母,第一類是坐在一旁玩手機,第二類是站在隔壁看管孩子,第三類是親子同樂。不過第三類父母在康文署眼中卻是個問題,因為遊樂設施有年齡限制。於是他們想設計一個跨世代親子公園。
另一方面,走在公園中,只要細心一點,不難發現視覺以外的感官享受,例如大自然的氣味和聲音。他們希望製作一個聲音地圖,用錄製的各種聲音導航,帶父母與孩子一同深度認識公園和社區。「蟬聲、鳥聲或風聲,只要專心聽,可分辨出不同種類的生物。也可錄製關於社區的小故事和歷史,講述美孚的前世今生。」


Follow
創不同協作
網址:www.mad.asia
Photo: Franky、MaD創不同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