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慧惠在午後的油麻地果欄見面,既見不到《旺角卡門》中前來避雨的華仔,也沒碰上《果欄中的江湖大嫂》黃浩然;只感覺到榴槤飄香,空氣中彌漫著初夏的味道。
跟黃水斌的關注點不同,插畫師慧惠繪畫電影場景,不是被電影中的兄弟情所吸引,而是想藉著晝作,了解社區變遷。

原汁原味
2017年慧惠出版了繪本集《給油麻地的情書》,當中圖文並茂紀錄油麻地的人情故事。最吸引筆者的,是她畫果欄的一章,除了畫出了果欄日常景貌,還加入了電影《旺角卡門》在果欄取景的部分,令紀錄更為完整。慧惠由出生至今,都住在果欄樓上,繪畫熟悉的地區風景自然不過,但又為何會選擇《旺角卡門》呢? 「拍果欄的電影不少,但能原汁原味呈現果欄風貌的並不多,最能讓我感受到果欄情味的就是《旺角卡門》。」慧惠表示,過去在油麻地取景的電影,多拍江湖中人,但在她心目中油麻地,卻並非如此龍蛇混雜之地,反而是一個友愛的社區。

一路走來
《旺角卡門》是1988年的電影,上映時慧惠仍未出世,藉這次的創作「定格重溫」這套經典,慧惠對比今昔,看出不少變化。「電影中,見到劉德華白天走過果欄,檔口全用帆布蓋著。那個年代果欄不做零售,現在卻大不同,更要走高檔路線,賣貴價生果。」慧惠指,以前果欄晚上才開始熱鬧,現在卻不分晝夜都人頭湧湧,更會有遊客專程來買生果,成為一個旅遊熱點。慧惠除了畫畫,亦做了不少考證功夫,透過和街坊攀談,了解到更多油麻地的趣事。「我會拿著一場戲的截圖去問附近的街坊,看看他們知道甚麼。我在戲中見到一間租借錄影帶店,細問之下,發現不少果欄人和街坊都曾是該店的會員。」
廿年回望
慧惠說,她一邊畫,一邊感受到更多社區變化。慧惠舉例說,在80年代鐵製的抽屜式垃圾桶形狀方正,跟現在圓潤的「大口細口」截然不同;而當時候的路牌亦只有中英文街名,沒有箭嘴和街道號碼,直到2005年才更新路牌設計。慧惠形容這段「回到過去」 的經驗十分浪漫,也讓她感受到一個城市的演變。說到她心繫的油麻地,慧惠表示,她很慶幸該區仍保留既有的特色,未受重建和地產霸權影響。如果在2018年,再開拍一套《旺角黑夜2018》,廿年後回望,我們又會見到甚麼?

慧惠,土生土長的油麻地人,畢業於城市大學創意媒體文學士,主修電影。畢業後從事平面設計工作數年,現為插畫師和自由工作者。
PHOTO: BILLY、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