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破解生活謬誤:(藝術篇) 藝術家與藝術工作者之別

標榜Handmade,不代表手工一絕﹗

今天的文青都推舉手作,認為更人性化,不像大量生產沒個性。但要認清,沒手藝的粗製濫造不等同工藝。工藝可以不談創意,但不是花數月歷煉就可煉成。今天的手作人其實就是昔日的工匠,西方工匠有一通行座右銘:”Measure twice, cut once.’’ 工匠講求工藝,除了技藝經驗,每項工序謹慎非常,過程絕不出錯,成品絕不苟且。今天手作盛行,衍生大量手作人,但工藝與成品參差不齊,馬虎的handmade作品絕不能稱之為工藝。

在美國著名手作網站esty可購得這類串珠原材料。
類似款式的首飾在世界各地的網店都可找到,說不上抄襲,但也說不上自創。至於是否手作?有本地手作品牌將不同部件穿成一串,若從前穿膠花的也可稱作工匠,這類也可算是手作。

創作人,未必是藝術家﹗

藝術創作是一種修行,故昔日慣將新晉及正在修煉的創作人稱作藝術工作者,真正在創作上修成正果的才冠以藝術家稱謂。時移世易,今天有些創作發表,在大學大專藝術系畢業投身創作界,甚至畫插畫漫畫做手作的也稱作藝術家,這是否符合身分?

解說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講師歐陽檉博士指,在中國及東歐,藝術家是一項職業,由相應的政府機構負責培養;相反,在美國,講求自由市場,公認的,有價有市的,便可稱為藝術家。歐陽博士笑言,在香港,「藝術家」是一種地位又是一種感性:「香港正是兩者中間,既沒有『文藝建國』的歷史,也沒有走上藝術結合金融泡沫的歧途,令它留有一點純真;但亦因政府把藝術區分成文化康樂類,傳統上又認為藝術家不吃人間煙火,令它沒有地位,沒有市場,定位模糊。」

演變

直至近年,單一的生活令港人渴望自主,令更多人投身創作,歐陽博士:「加上政府開始關注藝術發展,提供資源,藝術家的定位及認受性日漸增長,同時卻避免不了變得功利化,因此,他們又希望保留感性一面,堅持忠於自己,嚮往又抗拒的心態正是可愛之處。」或許出於抗拒,故今天藝術創作人希望以藝術家的稱謂鞏固身分。

區別

「家」與「工作者」之別

到底何謂藝術家?歐陽博士:「『藝術家是天才又是瘋子。』這個形容確是貼切。Artist泛指有一定資格及地位的藝術從業員;Art worker即是藝術工作者,是謙虛的說法;Artisan即工匠,指有天分或具不可取替的專業手藝師傅,如印字工匠,木刻工匠,備受尊重。」

藝術家形容詞含義?

專門研究藝術範疇的社會學家Nathalie Heinich 曾在著作中發表論述:「儘管『藝術家』一詞是名詞而非形容詞,但它今天具備某種修飾的形容詞式的,具褒獎意涵的意義;舉例當人們說『他真是個藝術家﹗』,意味的是某種讚嘆恭維與欣賞的意涵。」

TEXT/ JEREMY & HAZEL
INTERVIEW/ HAZEL
CO-ORDINATION/ SANDY & RINGO
PHOTO/ MICHAEL &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