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被發明之時,純粹用來矯正視力,並無甚麼設計可言。直到過去一世紀,眼鏡才漸漸變得時尚,而且成為十分重要的潮流服飾配件。配襯一副得宜眼鏡,立即為造型畫龍點睛。百年來所流行的眼鏡款式當然有演變,只是不及時裝般快速。在眼鏡界,有個說法是「十年一個循環」,我們請來眼鏡名店 The Warehouse Optical 主理人 Joey Chan,闡釋各年代的眼鏡趨勢。
• 20世紀初
金絲細圓框
20世紀初開始醞釀眼鏡潮流。Joey指出,早期的設計受技術所限,鏡片只能切割成圓形,很難造成其他造型,因此款式以圓框為主。不少文人書生均曾戴上一副圓框眼鏡,例如胡適、徐志摩和朱自清等,因此圓框予人一種文學氣息的感覺。另外,當時的時尚女性亦會戴上六角形框眼鏡,邊框愈幼細便愈時髦。



• 30年代
Aviator 飛行員太陽眼鏡
30年代是轉捩點,因為技術提升,眼鏡時裝迅速普及,最經典的一定是Ray-Ban出品的Aviator太陽眼鏡。為何稱為「飛行員太陽眼鏡」?1930年代以前,機艙都是露天的,機師為了保護眼睛,同時令視線不受天氣影響,通常都會戴護目鏡。但後來出現密封式機艙,護目鏡顯得有點累贅。

1923年,一名美國陸軍航空隊中尉飛越大西洋後,眼部長時間受強烈陽光照射,造成不良反應,於是到博士倫公司(Ray-Ban前身),委託研發可保護飛行員眼睛的太陽眼鏡。博士倫1930年成功開發,大受美軍飛行員歡迎。博士倫於1937年正式把這款太陽眼鏡推出市場,並帶起風潮,主要目標顧客是釣魚人士和哥爾夫球手等貴族。公司亦易名為””Ray-Ban””,意思是「阻擋眩光」。款式特點在於淚滴形狀的鏡片,為了盡量覆蓋眼睛,鏡框偏幼,並有兩條鼻樑架。

Joey:「說到太陽眼鏡的潮流,不得不提英國品牌 Oliver Goldsmith,它是第一個把太陽眼鏡從功能性帶到時裝領域的品牌。」這是首個推出墨鏡單品的品牌,兼顧美感及功能性。在此之前,一般太陽眼鏡只在傳統鏡框上配有色鏡片,但Oliver Goldsmith的鏡框設計能真正地遮光護眼。

• 50年代

威靈頓框
二戰後,眼鏡款式與其他流行文化一樣,開始百花齊放。其中最為風行的就是威靈頓框和眉形框,至今仍極受一眾文化工作者的愛戴。
先說威靈頓框眼鏡。名稱源自英國百年傳統學府Wellington College,學生都是溫文爾雅,今天的形容詞就是典型的「文青」了。1950年代,《超人》電視劇熱播,當時的學生們紛紛仿傚片中主角Clark Kent 的造型,這黑框款式旋即成為潮流,並延伸到美國八大名校,一直到60年代。威靈頓框的特色是上寬下窄的倒梯型,鏡腳連在鏡框的最高點,使人看起來更為和善,別具氣質。

波士頓框
不少人會混淆「威靈頓框」和「波士頓框」。後者源於70年代,在美國波士頓區的大學學生之間興起。他們活潑好動,擅於打扮,帶動了年輕學院風的熱潮,包括眼鏡和手提袋款式,因此有「波士頓框」、「波士頓袋」等稱號。波士頓框像一個反轉的雞蛋形,不像橢圓框般單調。

眉形框 Browline
其設計是啟發自一位眉毛稀疏的美國將軍。話說有一位名叫Mont的將軍,深感自己眉毛不夠濃密,有損威嚴身段,找來其中一間為軍隊提供眼鏡製造商 American Optical,為他度身訂造一款眼鏡。於是American Optical設計出有如一對粗眉的款式,並命名為””Sir Mont””,成為眉框眼鏡的雛形。因此,眉框往往予人專業及嚴肅的感覺,很受政商名流等權威人士的歡迎。


• 6-70年代
大方形膠框
眼鏡從細框變粗框,60年代漸漸普及的黑框眼鏡可謂一大突破。70年代是嬉皮士風的天下,為了營造叛逆、放蕩、反主流的打扮,一副誇張耀眼的超大眼鏡不可少,各「色」各樣的大膠框風靡一時,製造慵懶、隨性的形象。


• 90年代
金屬框
眼鏡款式已經多不勝數,焦點轉而在物料上,適逢鈦金屬和記憶金屬開始冒起,令擅長這方面的日本迅速成為眼鏡生產大國。因為金屬的關係,款式趨勢又回到細圓框或橢圓框。Joey補充:「同時,人們開始擁戴時裝名牌,Gucci、Dior等等,戴眼鏡是戴旁邊的logo。」

• 2000-NOW
復古眼鏡
近十年,不論衣著、髮型和配件,都有一股復古紳士風潮。金絲圓框、威靈頓框和眉框等,亦各有支持者。物極必反,現在人們的著眼點不僅是品牌和款式,而是手工和背後所盛載的精神。這方面,日本依然優勝。Joey:「現在頂尖眼鏡市場仍有九成均在日本生產。即使中韓霸佔了大部分廉價市場,但日本廠商始終最堅持手造工藝,注重細節,現在很多美國或歐洲品牌也是made in Japan。」


眼鏡店The Warehouse Optical店主。網址: www.thewarehouse.com.hk FB:The Warehouse Optical
text/LORRAINE
photo/Billy、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