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屆「巨聲幫」相繼推出新歌、專輯、奪新人獎,去年,有兩位實力派「遺珠」才嶄露頭角──先有鄧小巧,然後是王嘉儀。距離第一屆《超級巨聲》已有8年,王嘉儀走過了迷失、尋找與等待的必經階段,換來是新人少有的成熟和個性。她交出的新作,明顯跟一般港式流行曲有所分別,帶少許R&B和jazz的味道,凸顯其擅長的轉音,讓人耳目一新。

養兵七年
王嘉儀(Sophy)是一個隨心而行、順其自然的簡單女生,堅持做音樂,是因為純粹的喜歡。她從小愛唱歌,常參加歌唱比賽,因此被《超級巨聲》邀請去面試,誤打誤撞進入決賽,憑一首《香水有毒》被人認識,最終得第7名。當時她沒打算入行,也沒有與電視台簽約,選出繼續學業,只是有持續玩音樂。
「參加《巨聲》最大得著是遇到阿熹(趙增熹),他為我打開了很多門。」趙增熹是比賽評判之一,後來他舉辦音樂會,邀請王嘉儀和鄧小巧表演,令兩位女生變成好友,也造就一段師徒佳話。「曾有不同唱片公司找過我,但感覺上不太注重音樂,只著眼如何製造gimmick。我純粹想做音樂,僅此而已。阿熹鼓勵我寫歌,尋找自己的『聲音』。」

開闊耳界
Sophy從小學琴,但從沒想過要寫歌。開始創作的契機,是往紐西蘭當交流生的時期。「在當地吸收了很多音樂養分。雖然我讀法律,但宿舍同學們,十個有九個都玩音樂,我也受影響加入了jazz band。而紐西蘭人聽的音樂種類很闊,平日又會jam歌、創作,跟香港只是讀書、唱K的文化很不一樣。加上當時有一段很深刻的感情,突然有很多靈感寫歌。」
回港繼續尋索
首張個人創作EP “”Sophrology””,收錄了Sophy近四年來的作品,如〈深淵〉、〈愁滋味〉,都是她掏心掏肺寫成的歌曲,即使屬「失戀歌」,也可以不膚淺、不庸俗。不過,她的「非典型」曲風,未必人人受落。「回港後,把作品交給不同人聽,記得有個監製回應說:香港沒人有興趣知道王嘉儀是誰。意思是,你與其寫那麼多別人聽不慣的歌,不如你唱一些人們想聽的東西吧。聽到這些說話,我覺得很奇怪,我只想做我的歌,找出自己風格。」

享受創作過程
很多人稱讚Sophy的歌聲悅耳迷人,但她不想只當一名純粹的歌手,而是想成為全面的唱作歌手。「現在市場競爭太大,只要把歌曲放上網,基本上是要跟全世界比較。不少前輩鼓勵我寫歌,因為自己寫的歌,是在演繹內心故事,可以打造出個人風格。而且我很享受創作,例如參與MV、專輯製作等,從而把我的歌曲意念完整地呈現給聽眾。」
誰定義主流?
沒有誰生來就懂得寫歌。Sophy在紐西蘭的經歷,固然令她開闊眼界;但更重要的,是她的真誠與信心。「做pop music有很多客觀條件,而在阿熹身上也學到不少基本功。」聽廣東歌長大,近年愛上爵士、騷靈和電子音樂,這些元素都反映在Sophy的創作中。「現時音樂種類、性質變得愈來愈快,而我覺得作為一名歌手,要有自己對音樂的定義。不是人家說這種是pop music,你就永遠只做這種。」


感激伯樂
王嘉儀曉得自己是個幸運兒,作為獨立歌手,她走的路算是平坦。「阿熹是史無前例的瘋狂,願意投資給我,他給予我的音樂環境和創作自由,極為難得。這張專輯是我們共同擁有的,現在我和他也是亦師亦友。」趙增熹的無限信任,令Sophy更添自信。「我也曾覺得自己的作品很難聽,但阿熹卻以他的歷練告訴我:那就是你的風格,因而給我很大安全感。這幾年,有著他的智慧,令我在寫歌上,以及作為藝人的心態上,更為成熟。」
當王嘉儀遇上王樂儀
Sophy相信吸引力法則,除了阿熹,另一個她巧遇的音樂夥伴,是年輕填詞人王樂儀,她是周耀輝的學生。「阿熹和我最初打算邀請耀輝老師填上粵語歌詞,但當他聽過我的demo後說,既然我以新形式做流行音樂,何不找一位年輕填詞人呢?於是向我們推薦了他的學生王樂儀。我跟她一拍即合,大家的名字又相近,現已變成好友。閒時一起吃飯,或到她家探貓,創作靈感就是由各種生活瑣事形成。」

PROFILE
王嘉儀 Sophy
第一屆《超級巨聲》參賽者,獲得第7名。2011年入讀香港中文大學法律系,2016年畢業,同年11月在網上推出第一張個人創作EP “”Sophrology””;至2017年2月發佈實體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