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百年唐樓「築」跡

走在上環蘇杭街, 一幢外觀古舊的三層高唐樓, 安靜地隱身在熙攘的街道中。 這是最近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第一代戰前唐樓。 飽歷風霜超過一世紀,在急促轉變的時代裡, 一磚一瓦,都仿佛將時間定格, 見證香港的百年滄桑變化。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這幢舊唐樓, 深入探索香港歷史「築」跡。

上環蘇杭街112號唐樓已屹立逾百年。多年來舖面維持原貌,招牌、紫檀木櫃枱等已沿用了數十載。

誰來鑑定歷史建築?

歷史是人類遺留下來的足跡,亦像一條聯繫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紐帶,讓我們摸索前人的生活,傳承重要的價值到未來。自1976年政府制訂了《古物及古蹟條例》後,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和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亦相繼成立,加強了對本港歷史建築的勘查和保護,增進了不少人對歷史建築的認識,了解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古諮會是一個法定組織,其專家小組由歷史學家、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和香港工程師學會的會員組成,會就與古物古蹟的相關事宜,向古蹟辦提供意見。隸屬康文署的古蹟辦,則負責進行背景研究和實地考察等工作,鑑定建築物的歷史價值,再以 3個級別評定該建築項目。若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即代表其具有特別重要價值,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根據現行法例,只有評定為法定古蹟和暫定古蹟才可避免拆卸。

歷史建築評級6項準則

歷史價值|建築價值
組合價值|社會價值和地區價值
罕有程度|保持原貌程度

舊舖面兩旁的木牌因為太過殘舊,早前被拆下進行修復,不久將來會放在歷史博物館展出。

百年唐樓 歷史瑰寶

古蹟辦曾於1996年至2000年間,進行了一次全港歷史建築普查,從中挑選了1,444幢文物價值較高的建築,再進行更深入的評估。截至2020年9月10日,共有173個項目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以及最新確認的這一幢──上環蘇杭街112號的唐樓。

從1912年的圖則可以看到,蘇杭街112號唐樓的設計長而窄,沒有後巷,此構造一直保留至今。而當時該街道仍未易名,舊稱乍畏街。

這幢樓高3層的舊唐樓,相信是建於1900年或更早時期,是香港戰前典型的「下舖上居」模式,並建有懸臂式露台。室內布局完好,依然保留著木樓梯、青磚牆、水磨地磚、滿洲窗及磚作爐灶等原有建築特色。古諮會指,構造充分體現了戰前唐樓的建築特色,並使用高級的建築物料,面貌保存得宜,逾百年仍屹立不倒,都是為它帶來一級歷史建築名銜的因素。

原來,這些都是一級歷史建築

許多建於1900年代的戰前建築,都已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包括中環下亞厘畢道舊牛奶公司倉庫(現為藝穗會)、威靈頓街120號前永和號雜貨舖、中環砵典乍街(石板街)及上環樓梯街等。另有一些戰後建築如中環香港大會堂、灣仔藍屋、雷生春、虎豹別墅、黃大仙祠等,同樣獲得一級評定。而中環皇后碼頭則於2007年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同年年底被拆卸保存,待日後另址重組。

源吉林源廣和執行董事源樂明(右)和源國振(左)。

七代經營涼茶舖

經歷百多年歲月的洗禮,外貌雖然已經殘破老舊,但這裡是一個家族、七代人、百名源氏家族成員共同生活的地方。地舖最初經營顏料店,1923年起售賣「盒仔茶」至今,2個老字號的招牌現時都掛在舖面天花正中間,是戰勝了百年考驗仍然屹立的最佳憑證。八十年代起就在這裡工作的源國振,現年已77歲,振哥憶起舊日光景時說:「以前舖頭人數眾多,家人和員工合共十多人,要聘請廚師照顧伙食,一日兩餐,『做牙』時更會『加餸』!」惟現在員工減少,店內少了夥計同枱吃飯的熱鬧場面。

店舖百年來只售賣甘和茶。

寫下歷史每一章

這幢老建築就像一支世代相傳的墨水筆,不單書寫了一個家族的傳承故事,也沾著時代的洪流,寫下一頁頁香江的歷史和文化。源吉林第七代傳人源樂明對祖業的唐樓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感到十分高興,他希望藉此讓大眾對香港歷史及文物遺蹟加深認識,並喚起更多人關注本港的保育工作。

歷史「築」跡不應只是個「打卡」景點,其豐富的文化及社會價值,其實每一刻都在創造新的故事,為當代人不斷啟發出新的意義。古蹟,不單屬於現代,更屬於未來。 

《布拉憲章》的精神 《布拉憲章》(Burra Charter)是國際上備受尊崇的文物保育憲章,其最重要的精神是由大眾參與決策制訂保育政策。憲章指出,文化價值包括美學、歷史、社會、科學及精神等,這些價值在歷史長廊中會不斷變化,但人們能在過程中重新認識文化身分,豐富生活和心靈。

TEXT:EUNICE
PHOTO:Nick、Kiu、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