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跟朋友講起古典音樂,也許對方會先入為主地覺得,很長、很悶、很提不起勁,然而在我們的生活日常當中,其實有不少旋律皆來自古典音樂,例如結婚進行曲(孟德爾頌《Wedding March》)、賽馬主題曲(G. Rossini《William Tell Overture》)等,早已成為大眾耳熟能詳的配樂。除此以外,當古典音樂遇上流行曲時,往往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自小已受古典音樂薰陶的陳輝陽,擅長將西洋古樂融入流行曲,近年舉行的「女聲合唱」演唱會系列,盡情地發掘古典與流行之間的可能性,而其中一首的「古典X流行」的代表作,必數陳奕迅的《2001太空漫遊》,將Richard Georg Strauss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時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融入現代電子舞曲當中。

有豐富古典音樂底蘊的作曲家陳輝陽,曾經推出過《聲音變魔術》鋼琴作品集,講到關於楊千嬅名曲《少女的祈禱》的故事。這首歌曲的靈感來自1999年的聖誕節晚上,陳輝陽跟林夕晚飯後,在車上想到小情侶過紅綠燈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巴士上,天陰,女孩在心裡禱告,如果能順利通過三盏交通燈都是綠燈的話,就可以永遠和那個男孩在一起,但巴士過的第二盏燈,男孩就下車了。」

當然,大家都知道林夕怎樣透過文字,將陳輝陽的這段想像譜成歌詞,而《少女的祈禱》的歌名來由,其實源於陳輝陽小時候彈奏過的同名古典樂曲、由波蘭女作曲家Baranowska創作的《少女的祈禱》鋼琴曲《Modlitwa Dziewicy Op. 4》,更有說這首古典樂曲與貝多芬名曲《Für Elise》(給愛麗絲),在台灣同樣是垃圾車收集垃圾時播放的音樂。

陳輝陽也曾為其三人組合余力機構寫過一首《我和巴哈在米埔野餐》,皆因組合成員也是古典作曲家巴哈的粉絲,將巴哈的樂曲注入新元素!
將流行跟古典元素融為一體,在粵語歌壇不時也有這類crossover,比較經典的自然是李克勤與郎朗合作的《我不會唱歌》,借用李斯特的鋼琴曲《La campanella》。古典音樂的旋律固然優美,黃偉文能在密密麻麻的音韻填上好詞,也是歌曲大熱的重要因素。
詞人能夠好好駕馭古典音樂的話,這些17、8世紀的旋律確實是個寶藏,此話並非筆者憑空亂說,而是「詞壇聖手」黃霑早年在訪談裡提出的想法,像前文提到的《Für Elise》,就曾被黃霑寫成「心裡心裡有個謎」,後來陳輝陽更乾脆將它改編成陳奕迅的《給愛麗斯》,將平常只會在音樂盒出現的樂章重新編排,感覺頓時煥然一新。


另一個「借用」古典音樂的經典例子,要數Nokia手機的鈴聲。1993年,Nokia在眾多音樂旋律裡,選取了西班牙結他演奏家Francisco Tárrega這首華爾茲《Gran Vals》,歌曲裡第13至16個小節的旋律,更被設定成經典的「Nokia Tune」,後來方大同更曾將這段旋律放進個人創作的《椰殼》,以「nananana」反覆哼唱,將這段19世紀的創作延續到二百年後的世界。

將古典融合流行元素,的確能為樂迷帶來另一種聽覺享受,不過這也非萬試萬靈的妙藥,好像曾於歐美院校主修古典音樂、當年以《孤單的貝多芬》推出個人第一首流行曲的葉巧琳,在過去的訪問裡也坦言要踏出古典音樂的框框,方可讓她(和樂隊Trekkez)的音樂普及至更大樂迷。

如何在古典音樂裡的寶藏裡,尋找適合流行樂章的素材,也是本地樂壇其中一個值得好好研究的面向。
PHOTO: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