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田園裡 栽一棵幼苗

2017-07-13

當我們嘲笑新世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時,我們又何嘗不是活在「蔬果生於超市裡」的錯覺?盤中飧仿佛不必播種育苗,亦不必灌溉收割,「紅衫魚」、「金牛」自有神奇魔法,蔬果吃剩了倒掉也不可惜。如此風氣,「你教我們怎樣教小孩」?從餐桌到農田,讓農夫娓娓道來,在你的心田栽下一棵名為尊重的幼苗。

十萬個為甚麼 從食物開始

城市人眼中,食物與農田是割裂的,對食物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吃」、「不好吃」的層次。而對從事教育及環保推廣的「樸樂田」農夫Joyce和阿洛來說,食物卻是說故事的絕佳起點。Joyce說:「問學生愛吃甚麼菜,離不開生菜、白菜、菜心之類,但這些都不是香港夏天能收成的菜。」不時不食,也許並不存在於港人的字典裡,我們執迷於千里迢迢從寧夏運來的銀川菜心,也不願嚐嚐炎夏裡茁壯成長的本地秋葵。「我們偏好味甜的水果,極酸帶澀的黃皮就相形見絀。」這些消費決定都會影響農田生產品種,例如在「超甜」瓜果泛濫下,也許某天不同風味的水果都要跟我們說再見……健康、環保、廚餘、食安等問題,其實都是由食物選擇開始。

不必說教 順其自然

問題儘管有十萬個,具幼兒教育資歷的農夫阿洛卻不贊成說教:「不能一廂情願地灌輸硬知識給小孩,要讓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看見食物,引起他們渴望知道食物來源的好奇心,再與他們一起發掘答案。」5歲的Clement時刻用五官感受身邊的世界,走過小路時,竟能嗅出不遠處的雞屎肥,眾人皆詫異於他的靈鼻子。他站在香草叢旁,忘了薄荷葉的模樣,Joyce提醒他用手輕拂葉子再聞聞……又答對了。許多知識,不知不覺間就能讓小孩放在心裡。

以貌取菜

阿洛曾與家長們一起以菜販捐贈的剩菜堆肥,本以為都是菜餘,怎料白菜「青靚白淨」,令大家十分驚訝。「那些白菜,不過是散開成一瓣瓣,已被菜販和消費者嫌棄,甚至要淪落為堆肥料。」阿洛說。種種令人反思的「以貌取菜」體驗,親眼目睹時,更為震撼。

食與農 交流平台

Joyce和阿洛設計的食農課程,既會導引親子一起自製小吃及飲品,亦會帶他們認識泥土、耕種,還有醃漬、消暑等生活竅門。每節有照顧小農圃的環節,讓小孩子也一嚐肩負責任的滋味。「不少人家裡三餐依靠傭人,所以我們提供簡易食譜,令他們回家後也嘗試下廚。」Joyce說。而阿洛視課程為交流平台:「課程設有家長分享的環節,讓他們交流煮食、種植、環保、育兒等心得。很多時家長過分擔憂也是因為沒有分享對象,希望這個現實版『群組』能讓他們減少無謂擔憂。」

生長有時

Clement母親Ava過往曾攜子參與耕作課程,當移苗到土壤裡後,Clement天真一問:「為甚麼它沒有立即長大?」當未經教導,小孩子真以為食物是「從超市裡爆出來」的。這個問題也令Ava反思:小孩何嘗不是幼苗?Ava育有兩子,每天忙個焦頭爛額,總是急性子地想限時完成任務。照顧農作物時卻使她培養耐性次,連丈夫也觀察到她的變化。「成長需要時間,不是『心急』就能加快速度。」大自然,果然是最好的老師。

生死教育

田園裡,有生也有死,Joyce以往教小孩種植時也遇過心酸場面:「有對孿生兒種白菜,誰知大雨被淹壞了,人家高高興興在採收荷蘭豆,弟弟卻難過得跑出去哭。」假如處理得當,正大自然給的一課。世事往往不盡如人意,努力過後也可能沒有收穫。得者我幸,失者我命,但投放過心血的事物,總是教人珍而重之。

「樸樂田」食農課程

日期:7月23日至8月27日(日)(共6課)
時間:14:00 – 16:30
地址:天后銅鑼灣道176-178 號建華大廈2 樓C 室 Love7Senses (其中1課將於天水圍樸樂田一片天農場進行)
對象:升K1 – K3的小朋友及其家長
費用: $3000(每對親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