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生,不生?

如果人生有進程,女人結婚後,最常被問肯定是:幾時生仔?這個問題不簡單,生要揀時候,不生總有理由,經濟、社會環境、身體狀況等統統都是考慮。傳宗接代不再是金科玉律,能撐起半邊天的現代女性,生與不生都有各自一套。

四大傳統生育理由
舊時代少見生育爭拗,結婚生仔理所當然,但畢竟不是三從四德年代,女性自主,生育考慮實在太多。在了解新時代女性的想法前,回顧一下四大傳統生育理由,合時定過時,自己話事。

一:生物天職
從生物學看,繁殖和進化是生物的天職,雌性與生俱來擁有負責生育的身體結構。而在人類發展史早期,舊原始時代已有清晰的男女分工,男狩獵女撫育,男性因而進化出相應技能和強壯體能,女性則散發出更大的母性和溫柔。不過人類是高等生物,隨著身體與思想進化,時代與環境轉變,「天職」又會否「進化」呢?

二:傳宗接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古人將生育看成大事,認為後代愈繁盛愈有助提升家族威望和能力,特別是富裕和帝皇家。古時後代不但可增加勞動力,還要繼承財富權力,清代《官場現形記》便提到:「自己辛苦了一輩子,掙了這分大家私,死下來又沒有個傳宗接代的人,不知當初要留著這些錢何用。」

三:養兒防老
中國傳統養育子女是為防年老無依無靠,子女長大有責任供養和照顧父母。此外,亦有不少上一輩人為怕死後無人擔幡買水,因此才生兒育女,即便死了也不怕無人處理身後事。

四:勞動人口
農耕年代,以至仍需靠人手勞動的早期機械化年代,每一個勞動人口都能增加生產力,兒女自然愈多愈好。不過隨著社會走向科技化與智識型發展,對勞動力需求大減,中國八十年代的「一孩政策」和香港七十年代的「兩個就夠曬數」都呼籲大眾計劃生育。然而來到21世紀,亞洲各國如新加坡、日本,甚至香港,都面臨出生率下降,有工無人做,人口老化問題,生育與勞動人口再次掛鈎。

不生仔會生瘤?
有調查指,近十年間香港30至39歲女性患乳癌、子宮癌及卵巢癌發病率遞升兩成半,不生育是原因之一。美國癌症協會曾指出,遲生育或不生育,是患乳癌、卵巢及子宮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比起30歲前生育高出兩至三倍。

主因是卵巢外皮於每月排卵時爆破,子宮內膜亦隨荷爾蒙變化,而當不斷生長剝落的次數愈來愈多,癌變機會便愈大。另外,不生育的女性若長期服食避孕丸,內含大量人工合成雌激素,亦是致癌危機之一。所以決定不生小孩的女性要定期驗身。

#450 COVER STORY
Text‧Naomi
Photo‧Wai、Franky、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