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說,性格決定命運,這話正好體現在糖畫先生(高曉明)身上。這名八十後男生,十多年前隻身遠赴河南拜師,學習民間傳統糖畫工藝。「我討厭與別人做相同的事情,希望透過這門手工藝,讓自己與別不同。」學成歸來後,他成為香港絕無僅有的年輕糖畫工匠,藉不同場合,展示獨特手藝的魅力,讓更多人了解當中的文化底蘊。

糖畫先生約20歲時於網上認識糖畫,覺得很美,遂找師傅學藝。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河南師傅。打通電話表明拜師之意後,他便決意起行。他憶述當年到埗後甫放下行裝,便已開始練習。「師傅是農民出身,不擅長講解教學,他只會示範一次,或捉住你的手做一次,其餘的只有靠自己不斷練習。師傅自十歲起便跟爸爸學藝,我認識他時已屆八十多歲,甚麼難題都經歷過,有問必答。」
香港沒有人做這事情,做得好與不好也沒有對比,但我不是侍候別人,我是在服務自己。

不過為了糊口,師傅只集中製作簡單、快捷、節省材料的成品,因此某些複雜度高的技巧早已放下多年。「即使十二生肖等圖案的造型很老土,我也照學,以訓練基本功。人總希望有自己的創作,現實卻是若缺乏一定技巧,還空談甚麼設計?」
糖畫先生續道:「我欣賞糖畫的造詣和深度,不想只學了三成功力便回來混飯吃。香港沒有人做這事情,做得好與不好也沒有對比,但我不是侍候別人,我是在服務自己。」
「兼職」糖畫藝人
許多中國糖畫藝人,如高曉明的師傅,都是農民出身。因為河水氾濫、乾旱等氣候影響生計,因而利用祖傳手藝,賺取外快、幫補家計。

手工藝之美在於它是「真」的,你可摸得到、聞得到。
糖畫師的氣場
談起師傅,相比起手藝,令高曉明印象更深的,是他的「氣場」。「原來有些事情真的是要看live的,當師傅專注示範製作一個複雜圖案時,令我覺得像看見一件死物慢慢有了生命,好感動。」對他而言,糖畫的吸引之處,在於其製作過程,而過程的微妙,便建立在工匠與欣賞者之間。「我嚮往舊事物,不怎麼喜歡現代的生活模式。我盡量不上網,雖然現在隔著屏幕可看到很多資訊,但終究沒甚麼實感。手工藝之美在於它是『真』的,你可摸得到、聞得到。製作糖畫,正好吻合我的價值觀,我喜歡面對面的交流。」
叫藝術家太美化
糖畫先生在當地逗留約一年半後學滿師,也成為了香港僅有的年輕糖畫師,有人稱他為藝術家,他卻有點抗拒:「我覺得藝術家是一種稱讚,但我不想過於濫用。只要做好本分,已是最好的事,不用以一個名詞字去美化自己,如果實力追不上,只流於是一種諷刺。我寧願以工匠自居,所謂工匠,就是靠手藝糊口的人。」



不是波板糖
不只是香港,國內的糖畫藝人亦已買少見少。他表示,香港人對糖畫的認知,分為兩個斷層。他父母那代人,不少曾見過或嚐過糖畫,工匠多見於大笪地或馬路邊,相信是當年移居香港的內地師傅。而對80後而言,糖畫相當陌生,甚至從未聽過。現時他在不同活動場合和工作坊示範糖畫,「想讓大眾知道糖畫工藝的源頭和技術難度,以更深入角度認識這門傳統手藝。糖畫有其文化底蘊,有別於一支波板糖。」
糖畫獨特技巧
有別於一支機械生產的波板糖,糖畫的可貴之處,除了是一種祖傳技術,更是工匠經長年累月練成的手藝。製作糖畫時,工匠會以勺子,把熱溶了的糖漿倒在大理石板或金屬板,一筆過繪畫圖案,並在糖漿完全冷卻凝固前壓下竹籤。高曉明指,當中的難度在於熱糖漿的溫度很高,尤其在製作立體作品時,需要以人手把糖塊塑形,容易灼傷。


糖畫傳承
高曉明指,要傳承手藝,首先工匠不可因循守舊。他製作的糖畫,利用了師傅的祖傳秘方,以麥芽糖加入蜂蜜,同時會自行調配不同顏色,發揮創意,革新用料,製作不同造型的作品。除了傳統的十二生肖和龍鳳圖案,亦會因應客人要求製作卡通等的摩登圖案。另一重點是加強觀賞者對糖畫的認識,以及如何看待糖畫。「我覺得這是需要再教育的,讓人知道這不單是一支糖,而是經許多代人傳承下來的一種技藝。透過這門工藝,好像開了一扇窗讓人窺見到昔日人們的生活,也讓糖畫有更大的意義和生命力。」

糖畫用途
除了觀賞和食用,古代的糖畫更作祭祀用途。由於昔日不是家家戶戶有能力負擔牲畜,人們會以糖畫取替燒豬等肉類作祭祀貢品。
FACEBOOK:糖畫先生 Mr Candy Art
PHOTO:CANDY
#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