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與賞壺是兩種藝術,當對泡茶有一定的認識,自然嚮往更高層次的茶具工藝,不同材質的茶壺與茶葉產生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擁有喜歡的陶藝家茶器,讓茗茶時多添一份附庸風雅的氣質。身為茶莊第三代繼承人,劉亦原卻反行其道,由玩壺開始,進入茶的世外桃源。
馬年紀念組「奔騰」老岩泥茶器2014
在茶器設計上花足心思,靈感取自徐悲鴻的《奔馬圖》,造型是飛舞馬尾化為壺把,展現春風得意;茶壺蓋內側設《奔馬圖》浮雕,特意點釉工匠師將釉料化為馬蹄印記,點綴壺身,每件作品都是手工製,獨一無二。
雖然用料不是一般大家認為最優質的紫砂,但老岩泥為天然岩礦與陶土燒製而成,沖泡出的茶湯甘醇。茶盤瀝水孔佈局充滿意境,宛如三匹駿馬奔馳而過的足跡,可於茶席表現馬馳騁大地的意境,以點釉為綴,雅趣盎然。

壺上人家2011
這個看似小孩隨意捏成的紙黏土手工,竟然是價值不菲的藝術品?劉解釋︰「除了材料,最重要的是造型比例,愈簡單的造型愈難完成。」供春壺其實由來久遠,流露的自然質感令它成為名家的收藏作品。傳說明末名供春的一個書僮,隨主人到金山寺伺讀,看到寺內和尚用紫泥捏成茶壺,飲茶參禪,於是以沉澱在缸底的泥土,仿照寺院內大銀杏樹的樹癭,做出了凹凸不平的供春壺。它的價值在於古樸的造工,溫雅樸實,壺上人家以製作供春壺之技法創作,以小屋裝飾壺蓋,顯示出中國畫寫意之趣。

劉亦原
茶藝導師
劉原亦十多年前從父親劉國浩手中繼承茶莊後,以新穎方式經營,並開辦茶藝課程教授泡茶技巧。


劉先生本身也是玩壺之人,已有十八年的品茶資歷,藏有不少非賣品,只供自己欣賞,其中的心頭好包括第一個收藏的文革壺、供春壺和外形仿照菊花芯而製的菊蕾壺(左至右)。
茶餅猶如紅酒,愈古愈醇,被稱為「能吃的古董」,揮發的香氣非一般現代茶葉可比擬,劉先生表示他保存最久的一塊茶餅已有六十多年歷史,同樣是非賣品,只讓同好欣賞。
劉裕發茶莊
查詢︰2338 1872
TEXT.MICHELLE
PHOTO.FRANKY, TEDD & 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