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獎季的滄海遺珠:《方寸見人心》角逐最佳外語片

2018-02-23

最佳外語片向來都被視為獎季的滄海遺珠,縱偶有佳作但關注度仍然難敵主流大熱。難得的是,《方寸見人心》早前率先在康城影展打響頭炮,頂著最高殊榮「金棕櫚獎」的光環,電影敲定於3月1日全港公映,看膩了大熱猛片的觀眾終於可以鬆一口氣,換個角度看看不那麼用力的作品。

瑞典導演Ruben Östlund深耕多年終於吐氣揚眉,早前在「金棕櫚獎」台上興奮致謝。

藝術方格 窺伺人心

《方》由《Play》《Force Majeure》的瑞典導演Ruben Östlund執導,故事講述來自社會菁英階層的博物館館長基斯頓,希望透過藝術展覽《方格》來宣揚社會公義,喚起人們對社會的關懷,結果引發幕幕尷尬不安,一個方格就能看穿人心。

導演Ruben Östlund向來善於諷世,具體上,就是令人無比尷尬。前作《Play》就用上一幕白人「惡人先告狀」來揶揄中產的偽善和雙重標準。今次可謂雙倍加馬,將尷尬因子盡情放大,盡情探討責任與信任、富貴與貧窮、權貴和平民的互動關係。

導演早前接受訪問,表示:「在當今個人主義澎湃的時代,人對於社區的意識逐漸模糊,大家對國家、媒體甚至藝術都非常不信任。」全球化下,責任分散效應、信任危機並非只圍繞歐洲,暗流湧動,惡意早已潛伏在每一個高舉文藝旗幟,紫醉金迷的大城市之中,於人心深處蠢蠢欲動。導演故意用上一群社會上流人士,再毫不留情地將他們的醜態盡現,無非想說危機無處不在,當人意識到的時候,可能早已窮得只餘下一方吋的仁義道德,任憑一身西裝革履亦始終欺瞞不到生活。

《方》在IMDB的評分達7.5分之高,評論卻相當兩極,情形有點像月前的電影《母親!》,被一小撮人愛不釋手。今次《方》借一場藝術實驗來諷刺人類愛裝腔作勢、道德敗壞的社會醜惡,啜核入肉到位,奈何151分鐘的片長未必人人受落,最終能否獲得香港影迷的青睞?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方格是一處聖所,代表信任和關懷。在邊界內,我們共享平等權利和義務。」
電影海報中的晚宴場景為片中一大高潮,據說概念來自1996年俄羅斯藝術家Oleg Kulik的行為藝術作品,由曾演出《猩球崛起》系列的Terry Notary重操故業,演活原始猿猴一角,成就緊張驚險的一幕。

《方寸見人心》(Square) 2017

導演:魯賓奧士倫
演員:克雷斯班恩、伊莉莎白摩絲、杜明尼韋斯
上映日期:3月1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