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無痕山林 七大原則應用法

2017-08-17

行山將垃圾帶走,以為做得夠,原來只是表面一小步。美國、台灣甚至世界各地都提倡「無痕山林」,從心態到行動,減少對自然做成的衝擊和傷害,不製造垃圾、不生火,甚至小心每一步足印對土地的影響。路過無痕,因為人類只是大自然的訪客,自然該輕輕的來輕輕的走。

Leave No Trace 心態教育

推廣生態教育的非牟利團體ecobus主席鄧展翔博士(阿翔)強調這不是守則,而是一種心態。「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概念源自美國,六、七十年代戰後很多人到郊外放鬆心情,環保組織發現郊野使用率大增,對山林形成破壞或影響,最普遍是營火留下的痕跡。於是環保組織開始研究並推廣『無痕山林』,透過七大原則,從心態以至行動,教育大眾尊重自然。」

馬騮食薯片在城門水塘非新鮮事,歸根究底是人為,如果我們好好處理食物,馬騮何來有機可乘?

人為破壞 有山無林

垃圾看得見,直接影響山林景觀,此外人類還為山林留下潛在的生態影響,阿翔舉例:「到城門水塘、塔門野餐,留下大量剩食在垃圾桶,令馬騮和牛學懂找垃圾吃,發生過馬騮飲啤酒,還有牛食牛扒等。」那麼該怎樣處理?Elain說:「帶回市區才扔,郊野公園垃圾桶由漁護處管理,有時一至兩星期才有人清理。」

本地山火均人為,主要是煙頭和掃墓所致,令香港山頭總是光禿禿。

垃圾事大,山火問題更事大。阿翔說比起外國的營火痕跡,香港的山火破壞更嚴重影響整個自然生態:「日戰前香港像許多亞熱帶地區一樣有樹林,為何現在山頭全部光禿禿?因為食煙以及拜山導致的山火。試過清明節一日發生50多宗山火,也曾辦執垃圾活動,發現一個山頭有200多個煙頭!這些人為破壞全都可以避免,要記住自己才是訪客,別將城市的生活習慣帶到郊外,忽略大自然的容忍能力。」

為在香港推廣「無痕山林」理念,除了辦工作坊,早前更舉辦清潔大東山活動,發現海量膠樽、紙巾和煙頭等,希望透過統計垃圾數字,引起大眾對郊野污染的關注。

七大原則應用法!

要實行「無痕山林」,可以做的很多,下次行山野餐郊遊露營,記住以下七大原則和應用,還山林美麗原貌。

1.事前充分規劃準備(Plan Ahead and Prepare

戶外郊遊的金科玉律,只要準備充足,便能避免一切對山林的影響和衝擊。舉例行山或露營前,安排少包裝的食品和飲料,甚至自備餐盒、餐具、水樽減低廢棄量;適當編排行程、人數和日數,避開生態敏感的地方,減低對土地和環境造成的壓力;甚至檢視衣著顏色會否太鮮艷刺激野生動物。

2.找合適地點(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大自然對人類無任歡迎,人類要善待自然,便要懂得找適合的時間地點才到訪。舉例冬天的大東山、秋天的大棠人如潮湧,破壞傷害機會自然多,親親大自然是否一定一窩蜂?還有紮營時,盡量挑選陽光照射的地方,早拆晚起,減低對草和泥土的傷害。行山易挑選已規劃的山徑,避免走入野林,過份踐踏會破壞植被生長,造成土壤侵蝕與水土流失。

3.減低用火(Minimize Use and Impact from Fires)

以效能較高的爐具取代營火,避免留下炭火痕跡或燻黑的石頭。如要使用蠟燭,注留不要讓蠟油滴留到自然環境中。挑選木柴生火,亦不要折斷或割鋸樹木,因為是鳥類和昆蟲的家;應選枯死並且不粗於成人手腕的小塊木材,不僅易於收集、折斷、容易被燃燒,產生的灰燼也可被風吹散。

4.保持原有風貌(Leave What You Find

不留下任何垃圾,也不帶走不移動任何物品,包括沙石、貝殼、花草。特別是近年生態攝影盛行,為拍照移動石頭野花,甚至生物的情況屢見不鮮,應該戒絕。還有,在岸石上留下「到此一遊」字眼已經out date,美景用眼睛去記錄便夠。

5.適當處理垃圾(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盡量帶走所有帶來的物品,一直至市區的垃圾桶才扔棄。露營時避免在河溪清洗食物排放污水。 排泄物應該盡量選在偏僻以及遠離水源的地方,或集中處理方便帶離野外。當然,不製造便沒有垃圾,做好事前準備(原則1),也是減廢的最佳辦法。

6.尊重野生動植物(Respect Wildlife

遠距離觀察、不打擾便是對野生動植物最大的尊重,再進一步,帶走垃圾(原則3)、避免移動野外的一草一木(原則4),也能避免對動植物帶來間接傷害。

7.顧及其他使用者(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避免使用太亮的燈、收音機、音響等干擾設備影響其他大自然使用者。與其他使用者或團體維持合作互助的關係,畢竟在未知的自然環境中,經常需要彼此的協助與扶持。

ecobus義務秘書何景介欣Kevin說,只要事前準備充足,便可避免許多人類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壞影響。(左) ecobus的項目統籌袁欣鈴elaine認為香港人並非無環保意識,只是往往以為做得夠。(中) 

鄧展翔博士認為「無痕山林」是一種人類砷對大自然時的態度,享受自然同時尊重自然。(右)

Ecobus生態巴士主席 鄧展翔博士 

從小喜愛大自然,現為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植物分類學及物種類史,目前積極投身環保工作,著作有《三個人在南極尋找北極熊》。

facebook:EcoBus
#444
Text‧Naomi
Photo‧Franky、受訪者提供、網絡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