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緊扣著全球暖化這個議題,讓大家的危機意識不再被時間沖淡。」三位台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畢業生 Yvonne 、 Nicole 及 Panny ,為了讓大眾重新關注日漸被遺忘的全球暖化問題,於今年5月創作了名為《±n°C 災難朱古力》的畢業作品,並從朱古力的包裝、形狀和吃法帶出全球暖化所引發的災難問題,希望大家在享用朱古力的同時,了解到地球正因溫度上升而嚐到的苦果。

以朱古力代表災難
為何在眾多的食物當中選擇用朱古力?她們表示:「當初是在機緣巧合下,發現朱古力的形態與溫度息息相關,它會隨著溫度上升、下降而融化或凝固,與全球暖化的主題不謀而合。」加上用於製作朱古力的原料可可豆,也同樣因環境變遷而產量大受影響,於是他們便決定採用朱古力製作出共9款「災難朱古力」,再加入充滿創意的形狀和包裝設計,以嶄新的手法讓大家重新思考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9款「災難朱古力」分別代表著正在不斷發生的暖化災難,當中以代表熱浪、沙漠化、珊瑚白化的款式最受注目。

是包裝紙 也是宣傳單張
為了更有效地傳遞訊息,她們決定把包裝與宣傳海報結合, 「包裝由『宣傳海報』和外層的『封套』組成,前者包裹著朱古力;後者則是為了固定包裝。而『封套』正面所列出的數字,正正代表著『引發災難的關鍵溫度』。」例如當氣溫上升至38℃時,便容易發生山林大火;或全球氣溫每上升1℃,海平面便會上升。「封套」背面列出的,則是「災難成分」,如災難名稱、受其影響的地方以及發現該災難的地點等不同資訊。




此外,三人亦運用了AR技術,只要使用特定手機應用程式掃描包裝上的關鍵溫度數字,便可觀看有關災難的動畫,但此構思暫時只停留在概念階段。
9種專屬吃法
除包裝獨特外,朱古力形狀和吃法同樣別具創意。三人自學朱古力製作技術後,便自製出9款不同形狀的立體朱古力,如棒棒糖形狀的白化珊瑚、樹木形狀的森林大火等,每款還有獨一無二的吃法,如「敲」、「泡」、「融」和「舔」,以視覺和味覺感受不同的災難。但三人表示,朱古力在短期內也不會推出市面,但大家不妨上網欣賞影片和展覽,先用視覺了解全球暖化為這地球帶來的影響。







立刻欣賞「災難朱古力」線上展覽影片:
其他線上展覽:
FLiPER:https://bit.ly/2DkOlJOYodex新一代線上展:https://bit.ly/3hSoOH4
「A+文資創意季」競賽展覽*
日期:2020年11月6至10日
地址: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網址:https://bit.ly/2YUKPNR
*展覽詳情以網站公布為準
圖片授權:±n°C 災難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