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潮玩粵劇界!女武師再踏台板 挑戰不可能

2018-03-29

琴棋書藝,無論是哪一種技藝、才幹,都有著與酒物一樣的特質:愈久愈醇美。怪不得家長們總愛將小孩子學藝的年紀愈推愈前(甚至有工作坊教授如何讓孩子在出生之前掌握外語),無非都是希望贏在起跑線,就算世上真的有烏龜賽跑、達者為先的故事,在成長階段學習總是更得心應手,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本回故事的主角阿Man,人稱「女王」。幼稚園開始接觸粵劇,一躍成為粵劇界中絕無僅有的女子武生。你以為這是從藝者追夢的典型故事?非也。阿Man離開校園的同時亦離開了粵劇本行,做過sales、化妝造型、占卜師,經過26個寒暑,阿Man突然決定王家衛式「重新開始」,放下前塵,以高齡武生的身份再踏台板。當一切事過境遷,盡地一博重操故業是為了?阿Man笑著豪言:「因為型囉!」

女武生之降臨

型,這個字可謂貫穿了阿Man的一生。

6歲那年,學校罕有地招募學生作粵劇表演,當時稚氣未退的阿Man,早就被看出是粵劇的材料。「那年學校畢業禮,老師提議大家做粵劇,同班四十幾人中唯獨是我生得高佻過人,後來他們說我外形神態似任劍輝,索性安排我反串!」首度登台,就陰差陽錯地反串男角亮相。三歲定八十,誰也沒想到年少時的一幕兒戲,隱隱埋下女武生之路的伏筆。

反串很常見,但女子武生在粵劇界卻是少之有少,表演工藝唱、唸、做、打樣樣都要穩打穩札,骨架、體格和力度天生男女有別,就像消防員一樣,女生要成為武生,必須要煉就出巾幗不讓鬚眉的力度和氣勢。

香港最有名的女武生必數任劍輝,她憑個人魅力和霸氣台風寫下一代粵劇神話,完美演繹出女文武生剛柔並濟的神秘形象,辭世多年仍備受影迷和後人崇拜。及後陳劍聲、龍劍笙、朱劍丹、蓋鳴暉等人相繼冒起,能夠擔當女文武生之位的人,天賦具足之餘更要克苦耐勞,通通都是難得一遇、不可多得的逸才。

初生之犢不畏虎,從小就有點男仔頭性格的阿Man選擇了一條不平凡且崎嶇的道路,可幸上天不待薄,給她一把好嗓子以及女文武生獨有的外形和氣場,她捱過戲團的艱苦訓練,成為獨當一面的「瀟郎」,隨老行尊四出表演。型,是畢生的追求。未幾阿Man 離開粵劇界,抱着嘗試心態加入化妝及造型行業,認識了李居明師傅,命運又將她帶回戲棚。人生就是如此曲折離奇,當你以為曲終人散,曲終板又起,夢還沒有完。

行內術語有段故

梨園

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寫有「梨園子弟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坊間愛用「梨園」來稱呼戲團,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幾代人都從事戲曲藝術稱為「梨園世家」,你又知道典故源於唐朝嗎?唐玄宗李隆基從小就熱愛歌舞,6歲開始就領銜演唱。李隆基繼位後,他選定了宮庭的一片梨園作為排練歌舞的場所,後人約定俗成,粵劇界自此與「梨園」劃上等號。

撞板

阿Man笑言基本功很重要,不然會令「板跌到一地都是」。板是甚麼呢?一板一叮,乃粵劇的拍子組合,板用以控制速度,叮則是控制板與板之間過渡的拍子,屬唱曲的骨幹。演奏或唱曲時節拍出錯,很多時都是因為「撞板」。廣東人粵劇文化濃厚,就借用了「撞板」一詞來形容冒失出錯,成為民間通用俗語。

欲免向隅

至今買演唱會飛時仍不時看見這個四字詞,出處原來亦是來自粵劇。除了新光戲院等大劇場,粵劇的表演場地還有臨時搭建的戲棚,其中觀眾席佈滿竹柱,那些角落就稱為隅。所謂欲免向隅,意思就是不要太遲來錯失前排位,被竹柱阻礙視線。

粵劇潮玩 Why Not?

浩蕩回歸,阿Man現在主要擔當師傅仔,在社區開班訓練小孩子,培育粵劇下一波後起之秀。作育英才,故事怎麼突然變調了?放心,Man的貪玩叛逆性格猶在,在社會中打滾多年,她有幸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包括從台下(甚至是場外)以不同角度重新審視粵劇這門藝術,自有另一番體會。

「人們常說當局者迷。離開過,再回來,台上台下打個轉,看法和視野都有所改變。重新踏上台板又執起教鞭,我問自己,應該如何去推廣粵劇呢?」未幾,她就生起活化、新潮化粵劇的念頭。「很多朋友聽到我去玩粵劇,第一個反應都是:看不出你這麼傳統復古?」粵劇,姨媽姑姐的愛物,由此而來的老餅形象根深柢固,阿Man卻認為傳統並非一定過時,她很希望年輕一代都能體會這門戲劇藝術的精彩之處,當成一場演唱會、一場Drama這樣來欣賞。

「要改造粵劇很難,始終都有不少Formal的細節需要遵循。但在古老排場以外,我想先在服裝和佈景方面注入新元素,帶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做過時裝設計多年,阿Man之前就試過幫朋友改良登台服,沿用時裝布料例如立體花取代傳統的金銀線,效果挺拔亮目。佈景方面,阿Man有意借鑑舞台劇般概念性(Conceptual)的簡單佈景,化繁為簡,契應時下流行的簡約風,冀望找出粵劇與當代藝術的相交點,延續經典。

期間阿Man提到自己的Facebook專頁,會定期開Live教化妝及玄學知識,有賴之前工作累積下來的心得。筆者好奇:「那下一步會是將粵劇推上網,實情做一場粵劇直播嗎?」阿Man大笑回應。相信只要有觀眾,這個貪玩女武生甚麼都會去試。

Facebook Page: #女王愛粵劇

表演場地小百科

席間我們談到網上直播粵劇的可能性,衝出表演場地的框架。回溯歷史,粵劇的表演場地其實亦因時制宜,隨時代而經歷不少變遷。現時香港粵劇的表演場所可大致分為臨時搭建的戲棚及永久性的戲台。戲棚大多在盂蘭節和佛誕等傳統節日出現,位置大多選在社區遊樂場。在短短兩週時間內,由竹支構成樑柱並加上鐵片覆蓋屋頂及牆,就成了遮風擋雨的小劇場,深受街坊歡迎。戲台見證了香港粵劇的黃金歲月,由以往太平戲院、高升戲院、中央戲院、普慶戲院、利舞台眾台鼎立,到現在僅餘新光戲院、葵青劇院及高山劇場等幾個粵劇重鎮。

武生之苦
從藝如賣身

所謂鄰家月更圓,亦即是香港人常掛在口邊的「隔離飯香」。每次看到粵劇演員在台上登峰造極的一面時,我們都不禁會羨慕他們有華美的服飾、出眾的才華及非凡脫俗的人生。戲班自成一閣,外人難以理解團內規矩,淡淡的一句「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又豈能道盡武生之苦?

Man回望過去,沒有將畢生都奉獻給粵劇,冥冥中有主宰。「粵劇界奉行階級主義,你的出身很影響你的成就。有沒有阿哥阿姐照顧、有冇資源支持你購置服飾和學藝,一切都取決於你的家底、人脈。歸根究底,學藝價值不菲,從藝更是賣身。」揭開浪漫的帷幕,離人自有理由。匆別廿載,阿Man昂首回歸,以準備得更好的自己,回饋無悔的青春。

當日,我們在阿Man的引領下,來到上映過無數場經典粵劇的北角新光戲院。轉眼間,二十多年過去,阿Man重回昔日朝夕相對的戲台上。46歲,或許已真的無法再稱得上年輕,阿Man坦言,氣力不繼,筋骨遠不如昔──不得不認老。未來亦將要花更多時間訓練以彌補過去這段空白期,才能讓體能氣勢恢復當年勇。但在她身旁,有相識合作多年的衣倌輔助,一眾徒弟從旁支持,有志未為輸。

二十年來,武生之路沒有變得較平坦輕鬆,但現在的阿Man,不再是昔日孤身獨行的叛逆丫頭。戲子武生無定性,一幕戲,一生人。夜夜笙歌之處,馬鞭、車旗風中轉,一切自有分曉。

#602_Local
TEXT: 一樹
PHOTO: Wa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