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改編成電影和日劇,有何不同?
湯禎兆:「相比改編電影,大家可更留意深夜日劇。東京有一個名為””Drama 24″”的頻道,逢周五深夜放送。因為尺度限制較寬,會找來一些主題獨特,堪稱『奇形怪狀』的漫畫改編。如最近的《大川端探偵社》,每集都會替人尋找一些失落的人或事。如果《深夜食堂》是以一種『並時系統』的方式去描述過去的話,那《大》便是深入每一個角色的過去並與之互動。」
動漫改編日劇
早前的《美少女戰士》真人版日劇無論長相還是造型都讓人幻滅,很多網友異口同聲地喊:「我們要代表月亮消滅你們!」

相對於電影,不少改編動漫日劇擁有較佳的質素和口碑,如香港人熟悉的如《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及《交響情人夢》等,但也不是每套都能得到觀眾歡心,如最近的《死亡筆記》因彌海砂選角問題便被網民盡情恥笑,夜神月的角色亦被設定為「窩囊廢」而被動漫迷斥罵。

m:metroPop T:湯禎兆
m:如何定義出色的動漫改編電影?
T:不是單單翻拍原著,而是看導演如何重新解讀那套動漫作品,如何跟那套動漫作品對話。有些導演會強加一些個人想法以凸顯自己功力,不過很多時眼高手低,將劇情和結局完全改寫,這樣不是有意義的跟原著對談,只是單純的「你行A,我行B」。像拍過””Tokyo Tribe””、《庸材》的園子溫,他只是不斷在影片注入””extraordinary””元素,觀眾容易被眼前的視覺衝擊滿足,但電影中的價值是空心的。

m:哪些導演達到你所說的「重新解讀動漫作品」要求?
T:我很欣賞曾拍《小雙俠》、《忍者亂太郎》及《誠如神之所說》的三池祟史,他是流行工匠導演,為搵食而拍戲,但起碼尊重原著,未必齣齣好看,但十齣總有一兩齣好。我近期最喜歡《深夜食堂》的導演松岡錠司。

m:為何美國改編動漫電影票房相對地高?
T:因為捉緊市場步伐,在遵守市場規則之餘又能加入個人理念和風格,Tim Burton的“Batman Returns”正是當中的經典,那些年還沒有人將超級英雄帶入荷里活,他更成功將另類的offbeat風格在不失原著魅力的情況下帶入主流。香港的葉偉信過往作品都具備這種offbeat元素,但當拍《龍虎門》時那些元素便消聲匿跡,「擺唔到自己嘢」。
m:觀眾以甚麼心態欣賞這類作品?
T:受歡迎的動漫是暢銷文本,能吸引大眾注意,觀眾也是知道改編原著,抱有期望才入場。但欣賞動漫改編電影,最好將自己還原為一個普通觀眾,將對作品的舊有認知消除,把自己洗腦,否則觀看時只會不斷重複對照及確認既有印象。作為有質素的觀眾,應該不斷觀察並接收新事物。
m:有沒有期待的真人化電影嗎?
T:《魔法少女小圓》及《銀魂》,不過大概都不可能成真吧,前者世界背景不可能被真實化,後者……我想無人可跟作者空知英秋一樣瘋狂。不過作為兩套作品的超級fans,無論改成怎樣,我也想看。
解讀《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導演松岡錠司拍過《東京鐵塔》,湯禎兆則更喜歡25年前他第一套作品《笨金魚》,改編大師望月峰太郎漫畫。故事講述男高中生為追求心儀女生,矢志在游泳比賽奪標,女生卻為了拒絕他而暴飲暴食令自己變肥,再質問男主角「我都變成咁你仲愛唔愛?」結果男生知難而退……這是對八十年代盛行的青春愛情故事作出嘲諷。
《笨》電影中的男女主角都在《深》中登場,湯禎兆視為角色延伸:「男主角作為一個對青春夢想追尋破滅的少年,25年後成為失落的宅男再度被女生拋棄;女主角在《笨》作為一個看透世情的少女,結果25年後以一種拜金女的姿態呈現在觀眾面前。」湯禎兆認為,松岡錠司透過這兩位角色的延伸,將《深》那種「異鄉人到東京命途多苦唯有相濡以沫」的矯情溫暖暗暗地嘲諷一番。這相信就是湯禎兆所謂的「導演有意義的跟原著對談」。
特技與非特技動漫改編

湯禎兆認為,作為導演,要怎樣使用特技來還原動漫基本視覺效果,是他們必須克服的挑戰。對於需要特技配合的改編動漫電影,當視覺效果不能配合基本要求時,很易令人卻步。像《進擊的巨人》感覺像平面背景加電腦合成影像,所有畫面都沒有景深,像一張紙。《寄生獸》與《殺戮都市》在特技要求上沒有《進》高,處理上也比較好。
與之相對,沒有特技的動漫改編就會近似改編小說的電影,觀眾可將焦點落在故事上,導演改動和加入新創作也更容易拿捏。不過動漫原著已經畫了公仔,有既定形象,找哪個真人作角色「代言人」也變得相對重要。

從事日本文化研究,範圍包括社會文化觀察、電影解讀、文學創作及評論,著有《AV現場》、《整形日本》、《命名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