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週末Movie Night抑或是新春電影馬拉松,總是教人「估你唔到」的Cult片必然佔一席位(甚至全面進駐片單)。別看””Cult””字來自英文,就以為Cult片只是外國人的玩意,早年電影業興旺,風氣夠開放兼「玩得起」,港產片亦出現過不少離經叛道的至Cult之作,有的以恐怖掛帥,亦有用黑色幽默貫穿社會時事,當中更不乏「出現得太早、思想太前衛」而不被看好的滄海遺珠。以下就為大家介紹幾部不可不知的Cult中之王!


《買兇拍人》(2001)
你可能透過《志明與春嬌》而認識彭浩翔(甚或是今年的賀歲片《恭喜八婆》),而事實上彭浩翔絕對稱得上是港產Cult片的代表人物。他的第一部作品《買凶拍人》(2001)講述職業殺手與導演合作的故事,英文片名You Shoot, I Shoot食字玩雙關,情節走向「怪雞」又離奇,看似不可能的虛構故事,其實隱喻了我們在後真相時代下的荒唐處境。


《香港製造》(1997)
1997年對香港人來說,不單只是一個年份那麼簡單。陳果導演的首部獨立電影《香港製造》,採用極低成本製作,更起用非職業演員,但亦無掩其地道到極的時代色彩。作品充分表現當時社會時局與港人心態,無奈現實往往是最諷刺的,作品最終失落97那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至今仍然教人扼腕嘆息。


《力王》(1991)
最近有傳《你的名字》將被荷里活真人化,而事實上港產片亦曾經流行「日本漫改」。由藍乃才編導、樊少皇主演的漫改電影《力王》,改編自日本漫畫家猿渡哲也之同名作品。電影在澳門路環監獄拍攝,為了還原漫畫原著的打鬥場面,片中用上大量血漿和特效化妝,限制級的暴力場面,據說成為了不少人的童年惡夢。


《三五成群》(1999)
「神仙B」、「十八座大王」、「阿俊」,多得網絡文化所賜,我們幾乎不敢承認作為香港人竟然未拜讀過《三五成群》。故事取材自轟動一時的秀茂坪童黨燒屍案,本來相當嚴肅的寫實主題,卻在宋本中、余家豪、林子善和李健仁的獨特演繹下,產生出可一不可再的濃厚Cult味。


《人肉叉燒包》、《伊波拉病毒》(1996)
如果說邱禮濤是香港Cult片之王,那麼影帝黃秋生就可說是香港至Cult男演員,至今仍無出其右。兩位合作過的作品眾多,《人肉叉燒包》、《伊波拉病毒》可謂全盛時期的創意佳作,兩部作品都以轟動整個社會的時事奇案為題材,並且毫不忌諱地用上大量血腥恐怖的鏡頭,讓人直面心中恐懼,至今仍然被譽為港產片的Cult片典範。


《中國超人》(1975)
任何日本以外的地區意圖想玩「超人」題材,最終都會發展成教人費解,又好像別有一番風味的Cult片,似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魔咒。70年代蒙面超人風行一時無兩,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就順勢製作了一部中國版的超人電影,別以為是B級電影「屎橋」,作品起用蔡瀾擔任製作經理、倪匡編劇、華山執導,並由李修賢領銜主演,然而這份認真,反而令作品戲內戲外的Cult味直線飆升。

Cult = 爛片?
早陣子出現了一部掛著Cult片之名上畫的電影「荷里活爛片王」(The Disaster Artist)(2017 年),原型電影《瘟室》(The Room)早於2003年上畫,值得被一再翻拍,無非因為夠「爛」,而且是堪稱史上最「爛」。爛片重推,新版最終斬下3千萬美元全球票房,口碑一致好評夠Cult又好玩,順勢坐上潮流的巨船砍下豐厚點擊率。局外人不期然去問,難道爛到盡頭便是Cult?

影評人葉七城曾撰文指出:「Cult片可以是一部爛片,但香港的爛片多如牛毛,就不見得有Cult片精神。」那麼怎樣才稱得上是Cult片精神呢?坊間普遍將Cult片翻譯成邪典電影,不合主流觀影口味,但又備受小眾影迷支持及推崇。這份小眾特質,致令Cult片可以脫離港產片自90年代開始愈見規模同時制式化的格局,由於沒有市場和商業制肘,故內容有多另類就有多另類,表現有多浮誇就有多啜核。這份顛覆主流的本質,令Cult片經常一躍成為次文化和小眾力量的熔爐,荒謬背後,是實實在在,與社會禁忌抗衡的力量,邊緣思維的解放,以及次文化的身分認同空間。
葉七城心中的Cult片之冠,是1994-95年的港產片《信有明天》,他形容作品爛到極致反而有研究價值。「(電影)以香港回歸為主題,影片開始時從鴉片戰爭講起,是史詩式電影格局,《十月圍城》望塵莫及。」這部名不經傳的港產片,由愛國影視紅星溫兆倫主演,現在看來,論警世意味,比《十年》還早誕生了整整十年。

《東方三俠》(1993)
由杜琪峯操刀的電影《東方三俠》裡的女俠造型,今天看來可能教人費解,但其實早於《女黑俠木蘭花》、《黑玫瑰》等古早粵語片的年代,就相當盛行這種破格中帶點荒誕的設定。所謂Cult味,正是在於不受限制的想像力,以尋求電影語言和意義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