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港產生態攝影師變形記

2020-12-04

蝴蝶由卵變成毛毛蟲,再破蛹而出,蛻變成美麗的蝴蝶。生態攝影師 Daphne 猶如蝴蝶一樣,由討厭行山,怕蚊、怕飛蟲的小女孩,轉變成不怕日曬雨淋,甘願帶著十多公斤的器材上山;追蹤昆蟲、動物的生態紀錄片掌鏡人。到底是甚麼吸引她放棄 BBC 的工作機會,回到香港這個所謂的石屎森林,製作港產生態紀錄片呢?

「瞓身」落坑等閒事
怎會想到眼前這位「瞓身落坑渠」的港產生態攝影師黃遂心 Daphne,小時候竟然連沙灘的沙也覺污穢⋯⋯採訪期間,她一看到蜻蜓,就 9 秒 9 脫鞋脫襪再換上涼鞋,毫不猶疑的跳入水渠,忘我地拍攝,「這裡已不算污糟。」她簡單地回應一句,又再次進入「捕捉」昆蟲的世界,然後口中唸唸有詞地說著:「這隻是鐘腹蜻、這隻是白狹扇蟌⋯⋯」如數家珍般向我們逐一介紹剛才看到的蜻蜓。此時,她已雙肘沾水,前臂沾滿小落葉,到底這位只有 24 歲的女生,當初是受到甚麼啟發,搖身變成得獎生態攝影師?

即使在滿布落葉的水渠,她也「瞓身」捕捉蜻蜓的蹤影。
每年 3 月至 11 月,錐腹蜻都會在池塘、沼澤出沒。

一切從「單反」開始
自小受父母影響,喜歡收看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生態紀錄片,卻從不喜歡假日與雙親到郊野公園遊玩觀鳥!直到中五那年,從爸爸手中得到人生第一部單鏡反光機,成功拍下天上的鳥兒,才開始踏上生態攝影之路。中學畢業,到英國升學,於法爾茅斯大學升學主修「海洋與自然歷史攝影」(Marine & Natural History Photography),學習到怎樣以影像說故事。大學功課兼第一套作品《Let it Bee:Keeper of British Black Bees》,就是關於英國的養蜂人與英國黑蜂的生態紀錄片,作品不單被老師推薦參加電影節,更入圍6個影展。自此加強了 Daphne 的信心,放膽投身野外,為不同的野生生物發聲。

替弱小發聲
也許每位愛護大自然的人都有著同樣的心,在 115 年前制訂森林保育政策,創立美國國家森林局(United States Forest Service)的美國前總統西奧多 ‧ 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曾說過,「野生生物與牠們的棲息地無法說話,因此我們必須,也一定要替牠們發聲。」( “”Wildlife and its Habitat cannot speak, so we must and we will.” ),這句說話,不知道有多少香港人真正明白,不過希望透過生態紀錄片,引起大眾討論,帶來輿論壓力的 Daphne,就於 2017 年的暑假回港,拍攝其畢業作品《白海豚失樂園》,揭示瀕危物種中華白海豚的慘況。前後出海共 30 天拍攝,但成功拍到白海豚的日子只有 3 天。她坦言,這次經歷,令她深深體會到拍攝生態紀錄片,往往是漫長的等待。

Daphne 的第一套長片《白海豚失樂園》奪得 2019 年第 52 屆美國侯斯頓國際電影節 Oceanography / Marine Biology 紀錄片金獎。

生態攝影潛規則
當生態攝影師,耐性與生態知識固然重要,不過她認為拍攝操守同樣重要,這亦是香港人較少留意到的一環,「不少喜歡拍鳥『打龍』的人,也會走捷徑,以放聲、放蟲吸引雀鳥,這會嚴重影響牠 們的生活及求生能力。假如在繁殖期出手,更會嚇怕小鳥!早前有人發現了『褐魚鴞』BB (貓頭鷹的一種)後,吸引大批『龍友』24 小時圍觀拍攝,嚇得貓頭鷹父母不敢回巢餵飼小鳥,最終要漁護處介入,建圍板保護,寶寶才不至餓死!」Daphne 認為假如你喜歡拍攝動物,就應該對牠們有愛心,三五知己觀鳥的確是樂事,但如果人太多,只會變了觀人,而不是觀鳥,必須學會在最低限度的騷擾下,記錄牠們的一舉一動。

酢漿灰蝶是最常見的蝴蝶之一,翅膀腹面呈灰褐色,有多個黑點,黑點外緣圍有白綫。
白狹扇蟌常於溪流、池塘出沒,其合胸底色為黑色,上有整齊白紋。

BBC 級紀錄片
由「 養蜂人 」到「白海豚」,Daphne 已在英國生態紀錄片業界建立了人脈,甚至得到 BBC 的工作機會。可是她最關注的,始終是香港的生態保育和如何提升港人的生態知識,故一收到港台節目監 製的邀請,便決定回港,拍攝以本土生態為主的紀錄片——《大自然大不同》。Daphne 不只充滿熱情,她更具備技術和全新的拍攝角度,當中的《蜂情萬種》,有別於過往的港式生態紀錄片,以極度細緻迫真畫面,超近距離拍攝沙蜂於沙堆上,手腳並用挖隧道的一幕, 令觀眾大開眼界。「我負責拍攝兩集,一集是介紹蜜蜂的,另一集是講猴子,這種以畫面為主,娛樂與資訊性並重的生態紀錄片,較適合香港人口味。要先引起大眾的興趣,才能令他們關注這些物種的生死,才會覺得生活中應該包含牠們的存在。」她更一手包辦紀錄片的攝影、燈光、收音、接剪、編導、航拍,稱得上是全能攝影師。

雄性的領木蜂,身型圓胖,有別於常見的蜜蜂,樣子可愛。
金山郊野公園的猴群,也是《大自然大不同》中的主角之一。
為了清晰捕捉蜜蜂的一舉一動,Daphne 更出動到 LAOWA 微距鏡。

生物無分貴賤
Daphne 慨嘆香港的小朋友會指蜜蜂是蟑螂,而英國的小朋友則能清楚說出甲蟲的名字,「香港的生態討論、生態教育都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一般人依然停留在有毛、大眼就值得生存,有鱗片、無毛的就很可怕的思想。早前就有港人好心做壞事,為了救貓頭鷹 BB 而殺死了蛇,破壞了生態的自然定律。反觀,英國民眾的生態思維走得較前,他們較明白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為了保護紅松鼠這些原著松鼠,他們願意討論獵殺入侵物種灰松鼠的可能性。」她希望自己的紀錄片能令港人更愛惜香港這片土地,也令大眾明白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每一種生物都值得人類珍惜。

於山崖上 12 小時不吃不喝,就為了靜候貓頭鷹回巢餵 BB 的一刻。
黃遂心 Daphne
生態攝影師

奪得 2019 年第 52 屆美國侯斯頓國際電影節 Oceanography/Marine Biology 紀錄片金獎。作品包括紀錄香港生態實況的港台紀錄片《大自然大不同》,生態紀錄長片《白海豚失樂園》。

TEXT:KIWI
PHOTO:受訪者提供、Brian、James、香港電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