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港版「瀨戶內」?直擊鹽田梓藝術節
鄉郊藝術 X 小島風情

隨著三年一度的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秋期告終,香港西貢外不遠的一個小島,似是隔空接棒,舉辦香港首個以海島為舞台的藝術節──「鹽田梓藝術節」。活動上月底揭幕,企劃為期三年,今年以「天」為主題,找來17組本地藝術家在島嶼上創作,藉露天藝術作品追溯鹽田梓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與島民故事。

如此劇本,到底是向外國鄉郊藝術節的一場複製仿效,還是真的做出香港獨有,「貼地」藝術旅遊的新氣象?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聯同策展人 Simon Go 和一眾村民走入鹽田梓,為大家揭開首屆「鹽田梓藝術節」的真實面貌。

藝術節 傾出來

首屆鹽田梓藝術節以「天地人」中的「天」為主題,透過多元的藝術作品及連串自然體驗活動,推廣鹽田梓的獨特文化和歷史。活動由本地藝文機構「文化葫蘆」策展,企劃為期三年,第一屆展出共17 組本地創作,分別散落在島上的不同角落。這種集跳島、海洋、島嶼和人文等元素的藝術探索之旅,令不少人聯想起模式相似的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兩者又有何分別?

訪問當日,我們坐上早上十時的船,不消一會兒,就看到鹽田梓的小島身影。體感上,城鄉之間的距離差距還是像香港,多於在四國高松港出海動輒都要上一小時的狀態。「正式開幕之後,島上的導賞員和村民都會用客家話來跟大家打招呼。」負責今次藝術節的策展人Simon Go(吳文正)是我們當日的導遊,從見面的第一刻開始,他就不停向我們強調,今次藝術節的重點是推廣鹽田梓歷史文化,藝術是個引子,更重要的是帶出村民的心聲。

說得很玄?不妨聽聽Simon的例子:「事前很多人聽到我們要搞海島藝術節,都會笑言,即是將草間彌生的大南瓜放到碼頭,咁就叫好正?」想想也會覺得彆扭。整個活動獲政府批出 2,400 萬元撥款,預算充足。但要做出港版價值,最難的不是請一位宇宙級天價藝術家空降一件Work來壓場,而是創作藝術之前千錘百鍊的溝通和協調。

港版「瀨戶內」?此島非彼島

成品出來,媒體間鋪天蓋地以「港版瀨戶內」來包裝鹽田梓,村民和策展方又會怎回應?「其實我也去了很多次瀨戶內海藝術節,如果硬要說兩者的連繫,可能就是海洋與島嶼吧。我會視之為一個靈感的開端。」適逢筆者也是剛從瀨戶內海藝術節回來不久,記憶猶新,登島一刻隨即將兩地活動作出比較。Simon笑言,他自己亦預期會有不少來客會抱著「看南瓜」的心情來鹽田梓一日遊,不過策展團隊還是歇力思考如何做出港版獨有的風範。他舉例,藝術節找來的17位藝術家全「本地薑」,每一件藝術品都會顧及到村民的意願,如作品不可以太大,風格要配合鹽田梓清幽簡樸的自然氣息,以防有一種「空降」之突兀感。

鹽田梓作為西貢外島,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故事,與幾千公里外的瀨戶內群島大相逕庭。「悠久的歷史不說,你看鹽田梓既有天主教歷史,又有客家文化、鹽場古蹟,這種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特色,除了香港還有哪兒?」瀨戶內海藝術節以藝術呼召大海之復權,年輕人回歸故里,延續海島生命脈絡;鹽田梓則以藝術推廣該地日漸沒落的傳統文化,村民那些急不及待向島外人傳達的故事,即使加上英文註解,很可能還是只有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才能透澈體會。

從神性到靈性

由於鹽田梓村民全為天主教徒,故村民一致期望藝術品都全然以宗教為主題,Simon的策展團隊卻認為題材會過於偏頗,雙方各執一詞。後來才從「神性」轉移至「靈性」這個較易入口的主線,讓藝術節在一面倒的宗教元素之中,獲到相當比例的平衡。

沒有甚麼比鹽,更能代表到鹽田梓。鹽光既是海之恩澤,更是神聖的體現。
經復修後的鹽田,於2015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傑出獎」。

聖若瑟小堂早於1890年落成,見證著昔日外國傳教士越洋來港播道的本土歷史。對村民而言,更是信仰和地方情誼的象徵,即使身在外地,村民都會每年回到聖堂參加「主保瞻禮」。

藝術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脫離導賞團隊,筆者攜攝影師繞著鹽田梓徒步走了一圈,比起地圖上建議的90分鐘,路程還要快完成,小島果真小。鹽田梓以聖若瑟小堂、鹽田和「廢墟」之稱的前教堂遺址為中心地帶,再向外走會見到紅森林,以及連結另一個島的玉帶橋。鹽田梓除了擁有百份百的天主教徒,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全村村民都姓「陳」。外來客即使不諳客家話,路上碰頭時只要大喊「陳先生、陳小姐」,島上任何人都會報以點頭微笑。
這樣古樸親切的民風,又能在密集式宣傳下的藝術節中保留下來嗎?

有份策劃今次藝術節的陳子良校長,是鹽田梓土生土長的原住民。他表示,起初得悉旅遊事務署希望將鹽田梓打造成一個旅遊勝地,村民第一反應是一致反對。「每個島都有其承載量,不可能消化到蜂擁而至的外來客。再說,島嶼要保持到原生特質,才可以讓人感受到最真實的鹽田梓。」

鄉郊復興與過度開發,兩者間的平衡該如何拿捏?香港近年亦有大大小小的鄉郊藝術節,「坪輋·村校·之外」空城藝術節,元朗大生圍舉行的「魚塘源野藝術節」,每每都令人擔憂被當成「打卡勝地」,淪為速食文化下的消費品。

子良校長明言,今次藝術節不只是「觀光」,更著重「講故仔」。無論載體是藝術品,抑或由村民和導賞員口中娓娓道來,都是要讓大家了解發生在鹽田梓上的人和事。「碼頭上的第一件作品叫歸家,一登島就迎面歡迎島民回歸;村口的百年樟樹內裡全被蟲蛀,但落葉芬芳仍舊;鹽田裡的日曬鹽巴,用放大鏡來看,會看到一個透光十字架……」放下都市人的身份,悠閒地當一日村民漫遊小島河川,相信這才是藝術節的正確打開方式吧。

在地村民  陳子良校長

後記:三年又三年

企劃為期三年,今年17件藝術品,將會長駐於島上,繼續以島民的身份「居住」下去。在面向西面的碼頭上吹著海風,策展人Simon說:「其實我有想過,由鹽田梓起步,之後陸續加上西貢其他的島嶼,慢慢連結一個藝術節網絡。開往不同小島的船都由西貢碼頭出發,外國旅客都會慕名而來香港就是為了看西貢的島嶼……那時就真的是港版瀨戶內了!」這個青春又熱血的宏願,容我放在文末立此存照,就讓港人拭目以待吧。

——————————————————-

藝術節精選作品

《歸家》 鄭志明

登島一刻就會看到的首件作品。波浪形的框架參考鹽田梓的地勢,五種顏色的管子合共200支,呼應天主教共200篇的聖母經。

《流波.行雲》 黃卓健

鹽田梓村民皆為信奉天主教的客家人,男的出海捕漁,女的負責耕田,碼頭上的石躉,是每位島上的勞動者每日歸家第一件觸碰到的東西。作品利用颱風「山竹」吹襲而塌下的島上老樹為材料,升級再造成一張兼具美感和實用性的藝術長椅。

《成聖之牆》 龔翊豪

作品位於舊聖若瑟堂的遺址,石牆和鋼壁在日光下相映,引領來客感受小島的神聖與靜穆。

《竹教堂》 許嘉雄

融合中國傳統紮作技藝與西方信仰文化,用藝術手法展現出教堂作為村民的信仰象徵。

《五.二、九》 鄭志明

以「五餅二魚」的聖經故事為創作藍本,用上的九大簋則是客家人的傳統禮俗,兩者結合成一個色彩繽紛的裝置藝術品。

鹽田梓藝術節

日期:即日起至12月29日
地點:西貢鹽田梓
查詢︰2780 2283
網址:https://www.yimtintsaiartsfestival.hk/

TEXT:一樹
PHOTO:Bill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