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公視的出品,一次又一次刷新我們對台灣電視劇的想像,繼去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後,今季重磅推出由呂蒔媛編劇、林君陽導演的十集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主題觸及近年議論紛紛的「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媒體亂象、精神疾病,以至更生人士重返社會面臨的挑戰。

四線並行 善惡之爭
《我們與惡的距離》全劇長十集,工整分成幾條主線。一為新聞台編輯在搶收視與職業操守角力下產生的自我覺醒,二為極少被談論,加害者家屬被社會以「連坐法」審判下荊棘滿途的贖罪之路,三為以「魔鬼代言人」黃致豪律師為原型設計的死刑犯辯護律師對台灣法律的重重思辯,四則為精神疾病被污名化以及醫療機關左右為難的立場。

光是聽,相信大家都會覺得《與惡》包含的議題相當廣泛,為了將幾條線串連起來,編劇特意用加害者家屬和受害者家屬兩個對立的關係來穿連起第一和第二條主線,再分別以代表法律界的律師、醫療界的精神科醫師來主導第三和第四條主線,既有媒體業者、平民視角,亦有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在事件上的表態,讓來自不同背景的觀眾,都能跳出自己本來的視角象限,平均地、周全地重新審視我們身處的社會現況,在下一波蠢蠢欲動的惡意襲來前,用更好的方式善後、預防。

「沒有收視率怎麽會有錢買外電新聞?國際新聞怎麼撐?想看深度的觀眾能在哪裡看?」
宋喬安:媒體人的沉重一課
有些劇集為人提供輕鬆、純粹的娛樂,有些劇集,卻能使人看得心頭一緊,看完不禁省思自身,心情久久未能平伏。相信對於媒體同業而言,任職新聞台主編的宋喬安的段落,絕對是警世又沉重的一課。
揭示新聞從業者秘辛和亂象的作品,過往有電影《戰雲密報》、美劇《Newsroom》及港產片《導火新聞線》,《我們與惡的距離》雖然並非打正旗號談媒體生態,但就借用一個虛構的「品味新聞台」,透視出一條獨家新聞、爆紅短片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多扭曲的行業生態。而身處其中的媒體業者,甚或是網民謾罵的「無良記者」們,他們各自的困局與矛盾心理。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一段相當有爭議。宋喬安發現李大芝原來是加害者家屬,在李大芝不知情下,暗中派攝製隊偷拍她們一家拜祭死刑犯,間接將他們的行蹤昭告天下,將他們重新捲入輿論風波裡頭;另有一場,宋喬安率領的團隊不慎「跟車太貼」報錯新聞,在沒有周全訪問事主家屬的情況下,擅自將人定罪。結果家屬不堪輿論指控壓力,雙雙投水自盡。其實追溯這一切悲劇的源頭,本意都不是壞的。宋喬安自己亦深信,獨家新聞,不做嗎?資訊爆炸的時代,新聞直播分秒必爭,報導能拖嗎?說現在的媒體都是無良媒體,現在這個模樣,豈非讀者和觀眾所選擇的?
PHOTO: 公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