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深入香港的後花園

2017-08-29

對經濟條件不錯的港人,潛水不算高消費活動,加上社交媒體能分享生活點滴;愛上潛水攝影的人,愈來愈多。不用飛到東南亞等地,香港也能拍攝到色彩繽紛的珊瑚及海洋生物;尋找合適地點,遇上好天氣,天時地利加上個人技術,萬無一失。

每年有幾個月,均是潛水的好日子。
遇上好天氣,香港岸上亦直視到水底。(Dickson攝)

香港水底影像
不論潛水還是進行水底拍攝,均講求水質清澈,能見度高。Stephen說:「香港水質不穩定,遇上好天氣、合適風向及水流,偶然也有水質清得如玻璃般透明,甚至在岸上能直視海床的時候。」潛水活動則集中於香港東北面,潛點共數十個,尤其集中西貢一帶,被喻為香港的後花園。

而初階者,適合到橋咀島、海下灣、東坪洲等淺水區域。Stephen解釋:「橋咀島距離西貢市只需10分鐘車程,交通非常方便;海下灣同樣陸地可達,珊瑚及魚類數量均不少,又是香港的海岸公園,受法例保護;東坪洲則須坐船前往,海洋生態很豐富。」

進階者可前往海洋環境豐富,但水底較深的果洲、尖洲、東霸、燕子岩、白腊仔、萬宜水庫東霸等地,以果洲為例,水底有多種色彩繽紛軟珊瑚;東霸水域,偶然發現龍蝦、魔鬼魚等蹤影,水底下的堤壩如長城一樣。

水底裡的日與夜
工作有輪班制,海洋生物也分「日更」和「夜更」,日與夜,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日間,魚類非常活躍,游走四周進行覓食;晚上,牠們會睡覺,一動不動,輪到夜更的生物出動,包括蝦、蟹、八爪魚等。喜歡水底拍攝的潛水員,通常會使用電筒補光,讓海洋生物的顏色更加鮮豔,而且能把握晚上時機,拍攝魚如「被點穴」的照片。

水底攝影季節
2月至6月:香港的水質較佳及穩定,水溫介乎攝氏14至21度,適合潛水或進行水底攝影,可以拍攝水底廣角的照片。
7月至9月初:由於風季及雨季來臨,颱風來襲,翻起水底的沙石,水質較濁及反覆,潛水的環境不太理想;如真的下水,可以拍攝水底微距主題的照片。

水底拍攝門檻
如要進行水肺潛水活動,如潛水及進行水底攝影,須考取潛水員牌照。初級牌照只能潛至18米深,只限日間潛水,適合到香港淺水區進行潛水;高級牌照可潛至40米,如想參與夜潛,則需要另外考取夜潛牌照。至於考取牌照的門檻一點也不高:10歲或以上、懂游泳、不怕水、體格健康、沒有隱疾就可以了。

如進行水底拍攝,即使考取了牌照,也要留意鍛煉好「中性浮力」,讓自己於水底保持穩定,避免踐踏珊瑚,造成破壞;如太專注攝影,偏離潛水導航路線,忽視檢查氣源、潛水深度等就影響個人安危了。

水底拍攝也分為「微距」及「廣角」的拍攝,不少海洋生物微小但美麗,較適合使用微距方式拍攝。(John Ng攝)

水底攝影注意
為了捕捉最佳畫面,看見色彩繽紛的海洋生物,難免情不自禁跟著牠們;但不要忘記,我們正進入了牠們的家園,應給予尊重,以免牠們被嚇之後,不敢再回家。
1. 適宜靜待魚走近,才進行觀察及拍攝,不要追著海洋生物;。
2. 保持中性浮力,不要碰撞珊瑚及踐踏海底,以免揚起沙泥,令水質變濁。
3. 近年不少潛水團體提倡””no touch policy””,不要採捕及觸摸牠們,保護海洋弱小生命外,也保障潛水人士,以免被有毒的海洋生物刺傷。
4. 不餵食魚類,因一些雜食魚依賴人類餵食後,可能失去食藻的興趣,令藻潮爆發,影響海洋生態環境;又令魚類被寵物化,影響牠們的求生本能。

捕捉小丑魚游走的樣子,十分可愛。(潛水歷險會提供)
小丑魚(Apple攝)

不怕醜的小丑魚
小丑魚在香港水域很常見。Stephen笑說,香港的小丑魚絕對不怕醜,「牠們甚至帶有攻擊性,會主動游向潛水員,用口攻擊來驅趕敵人,初來的潛水員還以為牠想主動跟人玩。」小丑魚需要與海葵共生,並有變性的特點。一個海葵中,通常由一對具生殖能力的雌雄魚,帶領無生殖能力的幼魚。雌魚是一家之主,體形較大,個性較兇;如家族失去了雌魚,雄魚則會變性為雌魚,而最大的幼魚會變成具生殖能力的雄魚,讓家族延續下去。

「執垃圾」講技巧
近年不少考獲潛水牌的有心人,幫忙到海底清理垃圾。John笑說:「初次來幫忙的人,追求撿垃圾『鬥多鬥重』;事實上,清理垃圾需要分析清楚狀況。因為於海底沉澱多年的垃圾,可能與海洋生物已建立了共生關係,撿走了,便破壞了牠們的家園。」如80年代,曾發生經海路走私電單車的事年,不法份子為了逃避水警追捕,把電單車棄置於海中;多年過後,電單車已成了人工漁礁,不宜撿走。又例如,昔日漁民捕魚,遺留了魚網,俗稱「鬼網」,海洋生物有機會被纏住,走不出來。「清潔人士如強行拖走,翻起了海床,反破壞了海洋生態。其實應該留下玻璃瓶等記號,讓漁護署人員處理。」

區紹堅(Stephen)創辦潛水歷險會,於香港水域潛水已超過25年。
黃志俊 (Dickson),參與多項海底基線調查、珊瑚狀況監測等工作,關注海洋保育,近年參與救救龍尾行動。
John Ng現為水底生態攝影師,兼「潛聚力」籌委成員。
崔佩怡博士(Dr.Apple)為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專注研究香港珊瑚,包括珊瑚生殖、珊瑚群落生態研究等。
#571
TEXT:RENEE WU
PHOTO:受訪者提供、部分為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