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消失的噴泉‧落後的親水文化

2017-10-31

曾經不少屋苑和商場都建有噴水池,音樂噴泉更是一代港人的童年回憶。不過隨著年月過去,不論室內還是室外的噴水池都「買少見少」,早前最後一個位於商場的室內音樂噴泉亦難逃被拆卸的命運,令昔日水柱飛舞的畫面不復再現。

有熱愛音樂噴泉的人對於噴水池被逐一淘汰感到可惜,認為拆去的除了是一座設施,更是人們對它的集體回憶。但有建築師表示,噴水池沒落乃大勢所趨,亦無可避免,同時引申出香港落後的親水文化。

位於馬鞍山新港城中心,全港最後一個室內音樂噴泉本月正式被拆卸。(相片由音樂噴泉俱樂部提供)

消逝中的音樂噴泉
早前,位於馬鞍山新港城中心,全港最後一個室內音樂噴泉正式被拆卸。噴泉有23年歷史,在商場開幕時已經存在,曾上演過多場的音樂噴泉表演。不過,早在2007年商場就已經停止了所有表演,直到十年後的今天,噴泉終於被拆卸。

這個噴泉陪伴著不少馬鞍山的居民成長,社交專頁「音樂噴泉俱樂部」的負責人之一Anson也是其中一位。他表示,小時候常會和家人到新港城觀看表演,音樂噴泉為他帶來很多美好的回憶。Anson對於音樂噴泉相繼消失感到可惜,他說就像見證著一個個陪伴成長的朋友離開一樣。「我們沒有能力去阻止拆卸事件發生,只能夠好好珍惜現存的音樂噴泉,有時間就去看多幾次表演。」而該專頁的另一位負責人Andy則表示,音樂噴泉承載著許多人的集體回憶,「童年時人們會一家大細去看音樂噴泉表演、相約朋友在那裡集合⋯⋯這些都是區內居民共同擁有的回憶,所以拆去了除了是一座設施,更是人們對它的情感。」

阿鋒認為,韓國在推行親水文化方面十分成功,市民在生常生活中能接觸到不同的水景設施。圖為首爾延南洞鐵路公園。

被淘汰的設計
音樂噴泉被淘汰,像Anson和Andy一樣的音樂噴泉愛好者當然感到惋惜。不過, 建築師黎永鋒(阿鋒)從建築設計演變的角度看,卻認為音樂噴泉沒落是趨勢使然。「在英國管治香港期間,建築多參考歐洲的設計,因此當時候很流行興建噴泉。譬如一個花園(garden),裡面會有個宏偉的水景設施(water feature)。」

當時香港的建築多參照西方的廣場(plaza)和花園而建,但現在這種設計已經過時,因此新興建築很少再設有巨型、歐陸式的噴泉。阿鋒續指,噴泉一般都難以打理,而且要長期供電,管理的成本高昂,相信不論政府抑或商場都傾向讓它自然淘汰。「長年累月去打理一個噴水池很花功夫,現在坊間不少噴泉都是乾涸的,可能假以時日就會被拆卸。」

黎永鋒本身是建築師,亦是團隊HOUR25 Production的成員之一。團隊透過獨立項目,擴闊時間與空間,以建築理念,積極回應社會的狀況。今年他們參加了MaD策劃的「創意產業工作作者亞洲交流計劃」,到韓國考察,發掘現代城市發展的可能。

真正的親水文化
阿鋒指,噴泉消失無可避免,而值得大家反思的是香港落後的親水文化。「香港的水景設施是不鼓勵人和水親近的。在海濱要起圍欄,像是和海有距離才是合理的,但你看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西環碼頭),那裡沒有圍欄,人們還不是好好的?」阿鋒續指,香港河流的設計也反映出政府抗拒人和水接近。河流的兩旁都鋪上混凝土,兩邊築上堤壩,人和河流往往「這麼近那麼遠」。

阿鋒於今年和他有份的建築團隊Hour 25到了韓國首爾考察,認為首爾政府的規劃和設計值得香港借鏡。而說到親水文化,就不得不提旅遊勝地清溪川。「清溪川本身是一條明渠,後來政府重新挖掘河道,興建了一條河邊走廊,河的中間有石級讓人橫過,人們可以在那裡嬉水。」 阿鋒指,要推廣親水文化,需要的不是興建噴泉(觀塘區議會曾提出斥五千萬興建音樂噴泉),更重要的是拉近人和水的距離,讓市民能享受嬉水和進行水上活動的樂趣。

TEXT:NATALIE 
PHOTO: BILLY、受訪者提供 
#579 Focu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