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室樂,也許會讓你聯想起中世紀的教堂音樂,又或者年代久遠的古典音樂。可曾想過,其實看似互不相干的中樂和西樂,合奏起來,原來也能產生「1+1>2」的力量?
以「新派室樂」自我定位的本地組合海島小輪,正是透過這種中西合璧的演繹方式,擴闊本地樂迷的視野,讓聽眾自行為音樂寫上定義。

還原音樂的最基本
鋼琴、洞簫、大提琴和色士風,幾種樂器感覺有點「撞撞哋」,卻是海島小輪四位成員各自涵蓋的組合。常說本地音樂「詞大於曲」,海島小輪卻還原音樂的基本步,讓樂迷細聽樂器發出的最原始聲效。「我們希望透過開拓新的音樂可能性,擴闊本地樂迷的口味,甚至對音樂重新定義,例如歌曲並非一定要有歌詞,有人唱的。即使音樂本身,也非要傳達明確訊息不可,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對它有不同想法。」


演繹經典作品之外,海島小輪也有其原創音樂,而他們演奏的其中一個特色,是會隨著表演場地的不同,加入各種「即興演奏」,令每次演出變得獨一無二。「我們的演奏非如古典音樂般工整,很多時候更會即興地每人吹奏一句,連我們也不知道下個由誰接上。」這種講求默契的即興,同樣體現在他們的音樂創作,透過不斷摩合和嘗試,擦出最美妙的音色。「我們創作的自由度很高,演奏時也可想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大部分綵排的時間,我們都會不停嘗試轉換樂器作主角,從來沒甚麼框架限制。」

中西合璧的美學
將中樂融入西方樂器,這種演繹方式在香港甚為少見,在海島小輪演奏洞簫的Kayne,也自言選擇的樂器比較小眾,多少會因此感到寂寞,但卻因此能以旁觀者的角度聽得更多。「中樂和西樂的理念和美學都不盡相同,有時也會因沒太多人對中樂產生共鳴而寂寞,然而另一方面卻因中樂的特色,令它變得更有價值。其實也無須在乎是否中樂,反而應該著重演奏的風格是否配合,花時間去研究如何能將音色變得更『夾』。」

海島小輪
成團於2016年,是香港少有由中西樂器共同組成的純音樂組合,樂器包括鋼琴、洞簫、大提琴和色士風,組合「海島小輪」的名稱來由,喻意以音樂走遍香港整個城市的角落。
TEXT:C LONG
PHOTO:BILLY、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