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香港,每天經過的高樓大廈,走過寧靜的大街小巷,你知道它們的背後意義嗎?嘗試遊走自己身處的城市,漫步在社區不同角落之間,留心身邊的建築物,了解其背後的故事,你便會明白建築與生活是環環緊扣。「恒隆‧築跡—年輕建築師計劃」的一連串導賞團、工作坊及路線設計比賽等,讓你對建築物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切的領悟,把香港的建築文化承傳下去。
尋找「築跡」之旅
香港由一個漁港,經過政治、經濟發展等歷史的洗禮,香港人的生活模式也在不斷轉變,令不同的文化、功能融入於形形色色的建築物中,就讓導賞團帶我們從車水馬龍的城市走到社區角落,從中尋找香港的變遷,讓它們為大家細說故事。
穿梭現代高樓
欣賞建築師對現代建築與生活實用性的心思,便知道他們如何在狹窄的都市空間創造無限可能。

渣打銀行大廈的第三代於1990年建成,由巴馬丹拿集團建築師李華武設計,其外牆以粉紅色及炭棕色的花崗石建造,有別於周邊的中銀大廈及匯豐總行大廈以玻璃窗為主。由第17樓開始,每6層向內縮小樓面面積,營造直指雲端的氣勢。


匯豐總行大廈由著名建築師霍林明設計,於1984年4月啟用,是一個結合了美學與科技的長遠性建築設計,主要以鋼和鋁建成。你可以從外面看到建築師使用了「衣架計劃」設計方式,大廈部件可逐一拆卸,裝拆時靈活快捷。底部把寫字樓、銀行的樓層升高了,騰出空間予公眾使用,是當時大膽且創新的設計。

古典中西交融
香港是一個中西薈萃的文化聚集地,走入充滿古典風格及中西文化特色的歷史建築,細賞當中的有趣之處。

建於1912年的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是全個校舍中最歷史悠久的建築物,亦是香港法定古蹟。它採用古典復興式建築風格,集文藝復興、哥德、巴洛克建築風格於一身,大樓由多條愛奧尼式花崗石柱作支柱,加上大樓頂部矗立著一座鐘樓,散發著英式學院韻味。

於1937年落成的聖公會聖瑪利亞堂是一間天主教教堂,有別於普遍西方哥德式設計的教堂,以中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為主,利用中西合璧的概念,正面外牆仿照中國宮殿設計,內部則採用西方傳統教室的設計,兼具東方色彩裝飾,是一座香港島獨有的一級建築物。
現代設計跟以往的歷史有何分別?
以前的建築設計注重裝飾,講求手藝,成本卻很高。而現代建築因應人的生活習慣及如何使用建築物而改變,設計上比較著重功能,例如很多建築物前面多了一些公眾空間、廣場,且提高了它們的耐用性。
細賞本土鄉情
每天都經過一些大街小巷,以香港本土色彩為主的建築設計盡在眼前,值得大家細心留意每個角落,你有錯過嗎?

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總部這座法定古蹟建於1907年,在殖民地政府時期,曾是新界最高級的行政機構—舊北區理民府,外牆以紅磚、鎖石為主,設有典雅的迴廊設計,樓底高且通風快,可避免潮濕悶熱,是標誌性的殖民主義建築之一。

彩虹邨是香港最早期興建及最有特色的公共屋邨之一,由1962年至1964年間分期落成,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外觀以七彩繽紛的彩虹顏色作為主色,才會命名為「彩虹邨」,更因此而獲過建築獎項。


認識「築跡」 承傳文化
香港將來的建築設計,都需要年青人接力建構,所以培育下一代是非常重要。為了激發新一代對建築的興趣,「恒隆‧築跡—年輕建築師計劃」推行多方面的活動,讓學生對建築更了解及產生興趣,為未來的香港設計更多別具特色及可持續發展的建築傑作。
漫步城市 流動教室
為了讓年青人不單了解何謂建築,更要明白背後歷史、社會及人文的意義,「恒隆‧築跡—年輕建築師計劃」邀請多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建築師、建築專家親身帶領導賞團及作多個工作坊與講座,並舉行攝影比賽和建築物導賞路線設計比賽,以走出教室、深入淺出的方式,令他們關心香港獨特的歷史文化及培養其興趣以發展往後的事業,認識建築當中的價值,把歷史傳承下去。

新一代為建築啟航
對於參與今次計劃的324位學生而言,相信最期待的就是建築物導賞路線設計比賽,受訪的李子蔚同學表示︰「路線設計的過程中將令我們認識平日沒有留意的街道與建築物,並深入了解香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歷史文化。」年青人是建築界的未來棟樑,對於展望將來的建築物設計,廖祉燊同學則希望有機會設計高效能的建築物,讓使用大廈的人有所得著,相信這亦是每一位建築師的心聲。

如何輕鬆了解香港建築物?
除了參加「恒隆‧築跡—年輕建築師計劃」,大家亦可以下載「恒隆‧築跡」手機App,隨時走在不同地區,一邊欣賞建築物,一邊透過App進行任務遊戲,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

Info︰
FB︰恒隆.築跡 – 年輕建築師計劃
IG︰hanglungyoung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