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過往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士兵,每年的11月11日被訂為「和平紀念日」(Remembrance Day),由11月1至11日人們會在胸口戴上虞美人花。虞美人花與戰爭的關系,源於一首英語的詩作。
1918年11月11日以德國為首的陣營與協約國簽署停戰協定,因為戰爭而造成的死亡人數多達1600萬人,當中有約900萬為士兵。於是英國皇帝喬治五世決定把11月11日訂為紀念日,希望每年都在這一日悼念陣亡士兵,最初記念日被稱為「停戰日」(Armistice Day)。

在戰時一位加拿大軍醫John McCrae中校,他的戰友Alexis Helmer中尉因為參與了第二次伊珀爾戰役而戰死。在John主持了他的葬禮的翌日(1915年5月3日),便寫下了《在法蘭德斯戰場》(In Flanders Fields)。相傳本人在完成詩作後不滿意且掉棄,其後其他士兵把它回收,最終在同年12月8日被首次刊登在《Punch》周刊上。

原文詩句:
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ppies blow
Between the crosses, row on row,
That mark our place; and in the sky
The larks, still bravely singing, fly
Scarce heard amid the guns below.We are the Dead. Short days ago
We lived, felt dawn, saw sunset glow,
Loved and were loved, and now we lie,
In Flanders fields.Take up our quarrel with the foe:
To you from failing hands we throw
The torch; be yours to hold it high.
If ye break faith with us who die
We shall not sleep, though poppies grow
In Flanders fields.
中文翻譯:
在法蘭德斯戰場 虞美人迎風開放
開放在十字架之間,一排排一行行
標示我們斷魂的地方
雲雀依舊高歌,展翅在藍藍的天上
可你卻難以聽見,因為戰場上槍炮正響我們死去了,就在幾天前
我們曾經擁有生命,沐浴曙光又見璀璨夕陽
我們愛人也為人所愛,可現在卻安息在
法蘭德斯戰場繼續和敵人戰鬥吧
顫抖的雙手拋給你們
那熊熊的火炬,讓你們將它高舉
你們若辜負死去的我們
我們將不會安息,儘管虞美人
盛開法蘭德斯戰場
詩作由死去的士兵角度所寫,看見世界得美好,自己卻亡命於戰場。且希望活著的戰友繼續作戰,否則不會得到安息。在1914年10月的法蘭德斯,德國與法國及比利時曾經發生過一場死傷慘重的戰役,而當時在比利時長滿了虞美人花,故被引用在詩中,生長在一排排陣亡士兵的墳墓上。

由1919年開始的紀念日,至今來到2019年剛好橫跨一個世紀。由訂立日子開初只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後來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更有紀念香港保衛戰中犧牲士兵。戰爭在人類歷史中似乎尚未絕跡,大大小小的內戰仍在發生當中。和平紀念日讓我們意識到和平的可貴外,也讓我們知道過往有一班為保護家園而奮勇作戰的先烈。
PHOTO: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