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法式建築在香港

英國殖民年代的香港,遺留了大量英式古典建築,卻並非所有古典建築都屬於英式的,只要細心發掘也可以找到不少法國建築的痕跡。本地的法式古典建築以宗教建築為主,法式建築對香港影響不算深遠,反而到了現代主義出現後,法國建築巨人柯比意(Le Corbusier)深遠地影響了香港的住宅與生活模式。法式想像落實到生活後,原來可以比香港更香港。

外方傳教會建築

香港既是英國殖民地,英國人與法國人在文化上素來互不協調,所以香港一直以來很少法國人定居,更莫說建築師。而香港的法式建築物主要來自法國傳道人。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文化遺產管理課程學術主任梁以華(Edward)指,主流的天主教團體很少到東方傳教,東方有一套鞏固的哲學與思想,難以接受天主教,只有不得志的教派和傳教士才會來。Edward說:「好像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羅馬教廷不理會它,加上法國國皇不服梵蒂岡,於是支持外方傳教會來港宣教,伯大尼修道院正是這個教會建立的。」

消失的法式地標

香港的法式建築不多,當中一部分更因各種原因被拆卸或改建。如現時的聖保祿醫院(即法國醫院),前身是創立於1848年的聖童之家,以拯救棄嬰為己任,至1914年售予商人保羅遮打並成為聖保祿醫院,往後經多次改建,現已不復當年法式面貌。

伯大尼 本是療養院

建成:1875年

建築風格:仿哥德式

由巴黎外方傳教會於1875年建成,是傳道會在東亞地區首間為罹患熱帶疾病的傳教士而設的療養院。Edward說︰「十九世紀西方醫術還未完善,更何況是在亞洲地區的西醫,更為遜色。所以療養院的意思就是給神職人員治病,但也有很多治不好,就在此地終老。」

全面修復

伯大尼修院於1974年關閉後售予香港置地公司,由政府接管。1978至1997年期間租予香港大學。到了2002年,政府決定修復伯大尼修院,尋回於1974年修院出售時被撤走的珍貴文物,包括小教堂內的19扇彩畫玻璃窗、聖像、祭台、祭台屏風。

重現原貌

為了重現伯大尼原貌,香港演藝學院四出打探這些文物的下落,根據線索多次到訪香港各修會及政府倉庫,並委任法國歷史學家樂艾倫教授親身到巴黎外方傳教會總會的檔案庫蒐集資料。改建工程於2006年完成,伯大尼修院自此成為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校舍。

 法國x印度特色 迴廊散熱

伯大尼修院主要由小教堂、療養院和僱工區三部分組成,仿哥德式建築風格,設計佈局對稱,四面有外廊。建築物外牆由底層基座的毛石及琢石牆、裝飾扶欄,及尖拱柱組遊廊構成。整幢建築物以美輪美奐的小教堂最具特色。

《築覺》系列作者「建築遊人」Simon Hui指,香港由於氣候濕熱,大部分歐陸式建築都混合了印度建築特色︰「歐洲氣候較冷,法國冬天下雪,建築需有保溫功能,但印度和香港均屬亞熱帶地區,建築功能以散熱為主。伯大尼樓底高,四邊迴廊將熱氣隔開,熱空氣向上升帶走高溫,夏天可保持建築物內部涼快。」歐陸當地建築極少迴廊,反而香港大部分都設有迴廊以具散熱、遮蔭和擋風雨之效。

教會標誌

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法文為“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門上的是縮寫,也是教會標誌。

拉丁文門頂

大門門頂刻有拉丁文,出自若望福音︰「主啊!你所愛的病了。」伯大尼本是地名,耶穌曾在伯大尼這個地方施行復活神蹟,讓死了四天的拉撒路復活過來。

人手彩繪畫地磚
石門牌

門前以石牌作路標,以配襯建築物本身的毛石及琢石牆。

其他香港法國建築

聖保祿修院

建於1928年,可容納1千人,由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羅拔神父構思,屬早期基督徒羅馬式建築,圓形頂蓋設計,配以格林多柱。格林多柱的特色是柱頂雕花,柱身直且有底部,聖堂外內的格林多柱的柱頂都刻有茂盛的葉,像一棵直立的樹,象徵生命力。柱樑都建在聖堂外,內堂沒有一根柱樑阻礙視線,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最重要是無論站在任何角落都可以清楚看見祭台。

聖保祿修院

建成:1928年

建築風格:羅馬式

此修院同樣也有迴廊散熱,地磚與伯大尼花紋相同。
建築上屬古羅馬風格,但從外牆裝飾看來,雖仍不離古羅馬雕花,但亦滲入art deco風格的幾何圖案。

香港大學大學堂宿舍

於1861年由蘇格蘭商人杜格拉斯.林柏建成,作商住之用,糅合仿哥德式、都鐸及英國殖民地式的建築風格。修院裡外有很多尖拱形窗框,有的是歌德式雙圓心尖拱,有的是都鐸式四圓心尖拱。建築群的頂部建有城垛和箭孔裝飾。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於1894年購入此建築,易名為拿撒勒樓,進行大規模重建,加建了一所印刷工場,並成為當時在亞洲最大的印書局,唯該東翼印刷廠已經拆除。法國傳道會於1953年撤離拿撒勒樓,香港大學翌年將之購入,1956年正式用作大學男生宿舍及命名為大學堂。

香港大學大學堂宿舍
建成:1861年
建築風格:糅合仿哥德式 / 都鐸 / 英國殖民地式
頂部有城垛裝飾。
大鐘左邊有十字形箭孔裝飾。
右邊窗框是歌德式雙圓心尖拱,左邊窗框是都鐸式四圓心尖拱。

終審法院

終審法院
建成:1843年
建築風格:新古典 / 愛德華式

前身為「莊士敦樓」,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行政官員莊士敦的官邸。最初建於1843年,1915年由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購入,於1917年重建,屬於新古典風格,現時在香港已所剩無幾。整座大樓以花崗石和紅磚蓋成,樓高三層,並附有地窖及角樓,而北面有一座圓頂小教堂。

Edward說︰「這座建築物本來不是法式建築,原建者是英國人,屬愛德華式建築。唯獨圓頂小教堂是法式的,因為當時外方傳教會開始和羅馬教廷不咬弦,不再跟羅馬式建築,圓頂教堂採用希臘十字形,向心式設計接近東正教。教會崇拜方式的傳變,亦令建築上亦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

沒有法式建築

 總以為「法式」是一種可以套入生活各個層面的東西,但原來,並沒有所謂「法式建築」。Edward說︰「歐陸式建築都很相似,若單以建築師國籍來區分所謂『法式建築』太武斷。建築特色只是助證,最重要還是看歷史背景。」

Edward以太子道聖德肋撒堂為例︰「不能單看教堂的斜頂和法式鐘樓belfry就說它是法式建築,它還帶有東歐色彩,要確定還得看背景資料。」聖德肋撒堂的設計由荷蘭本篤會著名藝術家兼建築師格寧神父籌劃,圓頂尖塔屬拜占庭式教堂。拜占庭式建築對東歐建築影響至深,難免Edward會認為此教堂與東歐建築有關。

 現代主義之後

與其說舊建築,Wallace和Simon不約而同說起法國建築巨人柯比意(Le Corbusier),柯比意對香港建築的影響,舉目皆見。Wallace說︰「可以說現代主義的簡約是由法國傳到香港,因為英國人比較保守,適應新事物需要較長時間。中環很多建築物都是現代主義影響下的產物。」

柯比意有「功能主義之父」之稱,提出「現代城市」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工業革命後,城市急速發展,人口增加,居住問題成為負擔。柯比意認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在一幢房屋之中,建有眾多獨立單位,包括睡房、客廳、廚房甚至小花園等,可以解決中低階層人口的住屋需要,這可說是香港公共房屋的原型。

Simon直指柯比意構想的「現代城市」(contemporary city)直接影響了港人生活︰「香港早期的十字形公屋,概念就是來自柯比意,而沙田這種衛星城市,衣食住行工作娛樂全包在一個小社區內,佈局也是來自柯比意。加上香港人本身適應力強,甚至喜歡高密度住宅生活,亦是香港能成功落實柯比意構想的主因。」法式古典建築固然賞心悅目,但原來影響港人至深的卻是天天經過的公屋和衛星城市。法國人的浪漫與實用,原來早已滲透在港人日常之中。

metro Pop #451
TEXT/JILLSANDY     
PHOTO/FRANKY及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