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殺掉海洋的垃圾

2017-08-29

即使不潛水,生活中總會吃到魚、蝦、蟹等海鮮吧!人與海洋,關係千絲萬縷,或許我們不知道,平時使用的塑賿如膠樽、膠袋,已經對海洋生態造成破壞。Dickson說:「試想像,魚吃了塑膠等有害物質,我們又吃魚,最終受害的,都是人類自己。」


塑膠很方便,但使用的同時,卻剝削了海洋生物的生存權利。

海洋殺手之一
「減用塑膠,對海洋已有很多幫助。」Apple 說,人人都知道,塑膠難以被分解,「假如你把一張紙條,放到膠樽裡,經過500年,也可找回那條紙條。」當海洋生物於海洋中發現塑膠,牠們不懂得分辨,曾有研究人員發現,海龜的鼻裡有一條膠飲管,亦曾有海洋生物誤以為膠袋是水母,被它吞下去。「塑膠很方便,但使用的同時,剝削海洋生物的生存權利。」Dickson同樣鼓勵大家,「減少使用塑膠,不製造海洋垃圾,已經很好了。」

膠袋被海洋生物誤以為是水母。(Dickson攝、潛水歷險會提供)

珊瑚白化元兇之一
「近年不少研究報告指出,防曬產品裡的化學成分,對珊瑚造成影響,導致珊瑚白化或珊瑚BB出現基因變異等問題。」Apple不是叫大家進行水上活動時,不塗抹防曬產品,而是建議選購對珊瑚不造成影響的產品,最理想當然是穿著長衣,代替塗防曬產品。Dickson提醒,除了太陽油之外,水上活動如游泳、遊船河後,不要用洗頭水、沐浴露等清潔用品,受污染的水直接流入大海,必然影響珊瑚生長。

網上有人拍攝到海龜鼻孔有飲管。(圖為網上圖片)
膠樽及鋁罐,難以被分解。(Dickson攝)

魚種滅絕
香港人愛吃海鮮,絕對是名不虛傳。根據2007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FAO)報告指,港人於2005年共吃掉428,000噸海鮮,每人平均一年吃掉62公斤海鮮,較全球平均數高出3.6倍,數字非常驚人。60年代曾常見的大型黃唇魚,因牠的魚鰾可製成昂貴的花膠,現時於香港水域已經滅絕了。

人工魚礁能提供硬底及枝架,聚集水中的浮游生物,吸引魚類寬食。(Stephen攝)

人工魚礁「倒錢落鹹水海」?
前幾年,政府曾耗資過億元,進行「人工魚礁計劃」:在海床內築起建構物,即是把處理過的廢料如舊車胎、混凝土、木船等人工魚礁,安放於香港各海域,至今已有668座,為近70%的軟底海床,提供硬底空間,以助魚類產卵育苗。看似是充滿希望的計劃,Dickson卻說,「計劃實施初期,曾於外地購買魚苗如老鼠斑等,但效果卻不明顯。當時沒有法律規管,任由漁民繼續於這些區域進行捕撈,等於『倒錢落鹹水海』。」

區紹堅(Stephen)創辦潛水歷險會,於香港水域潛水已超過25年。
John Ng現為水底生態攝影師,兼「潛聚力」籌委成員。
崔佩怡博士(Dr.Apple)為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專注研究香港珊瑚,包括珊瑚生殖、珊瑚群落生態研究等。
黃志俊 (Dickson),參與多項海底基線調查、珊瑚狀況監測等工作,關注海洋保育,近年參與救救龍尾行動。
#571
TEXT:RENEE WU
PHOTO:受訪者提供、部分為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