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以為樓梯舖只會隱身於唐樓,民間建築記錄團體「知築常落」的發起人鍾志豪(生豪)表示,其實一些工廠大廈的樓梯底也有樓梯舖,而樓梯舖的出現有賴於香港人對空間的敏感度。「香港地少人多,自然要『地盡其用』。樓梯底雖然狹窄,但有一定深度,稍為花心思去利用,便能容下各行各業。」樓梯舖於七十年代最興盛,一般面積只有數十呎,而行業則是按附近居民的需要而定,如工業大廈的樓梯舖多為水電工程,方便一眾裝修師傅。
手繪歷史人情味
生豪曾於內地進行傳統建築記錄,回港後經常在土瓜灣一帶流連,並深深被樓梯舖的建築美所吸引,於是便開始為樓梯舖進行建築記錄。起初,他還以為自己有充足時間,能慢慢繪圖記錄,甚至能有機會為全港所有樓梯舖進行建築記錄。可惜,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不少樓梯舖都突然收到清拆通知而被迫結業。

他笑言自己的圖則紀錄就像一本死亡筆記,經他筆下紀錄過的樓梯舖大多已結業,而當中最令他感到可惜的是難以做到真正的保育。他與多間樓梯舖店主交流後發現,大部分富特色的產業都缺乏繼承人,「就算樓梯舖的空間能在舊區重建中得以保留,但如果產業無人繼承,剩下的空間也只是空殼。」
生豪每次進行紀錄時,除度尺畫圖外,更會花時間觀察店主的日常工作,畫下他們工作的流程,令每幅圖充滿人情味之外,大家也能從中得知各個行業的運作流程。「知築常落」於2016年成立至今,共記錄了6間樓梯舖,在每次的過程中,都令他反思如何能做到長遠的空間發展。「樓梯舖本身是一種因應時代需要而產生的民間自發秩序,所以若能因應時代去應用空間,例如改變既有產業,增加使用率,長遠才能保留這種特殊的空間。」

如何參觀樓梯舖?
生豪建議大家參觀樓梯舖時,可花多點心思留意店內的佈局。他認為當中最巧妙之處在於店主總能在狹窄的空間中,劃分出公共空間、工作空間和隱藏的私人空間等,反映整個空間都能被充分利用。大家到訪時,不妨多留意店主如何盡用每呎空間,從細節上感受店主的小智慧。
Photo:K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