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能外遊的日子裡,每逢假日,郊外總是人頭湧湧,香港山嶺成為「打卡」熱點,但大家行山的時候,又可有認識周圍的生態環境?了解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山有文西》版主吳曼詩(文西)在行山的經驗中感受到靈山的氣魄,因而相信山神的存在。最近她在一些透明的玻璃風鈴上繪畫出香港群山的外型,製成一個個祈願風鈴,希望透過展覽向山野祈願,也希望大家能尊重及愛惜山野。

從繪畫認識山野
《願山》山系風鈴祭巡迴展除展出超過100個風鈴外,還有31幅由文西在香港行山時繪畫的寫生作品。當大家被排列有序的風鈴吸引之際,其實這些畫作才是這次展覽的起源。文西的行山經驗約6年多,由最初只在意自己行了多遠路程、多少時數,到近年開始想了解更多山嶺的一切事物,例如沿途發現的一草一木、不知名的昆蟲,希望透過不同方式去認識這個大自然。於是從小喜歡繪畫的她,便開始帶同簡單的畫具到山上速寫。


讓環境成為創作的一部分
原本只打算展出畫作,但她意外地獲得一批風鈴,由於不想浪費,便嘗試在風鈴上作畫,繪畫香港獨特的山景,再配以織繩、卡紙,製成祈願風鈴。一個個風鈴把香港的好山好水記錄下來,然而在風鈴上你只會見到山嶺的部分,卻未見「水」的蹤影,這是文西刻意留白,「一開始我先畫了山,並把它帶到山上及沙灘,高舉風鈴,發現周圍的環境如藍天、白雲、海水自然地穿透風鈴,便為畫作創造了未完成的部分,而且風鈴會因應不同環境而塑造出千變萬化的景像,因此加強了作品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結。」


反思與大自然的關係
最近展覽來到第二站,並移師到港島區。回顧早前已在元朗錦田完成的第一站展覽,在展覽場地「迴響Homecoming」,除了地下和二樓分別展出彩繪風鈴及速寫畫作,最特別的就是閣樓的半開放空間,也展出了100個透明玻璃風鈴,打破了傳統展覽場地的印象,半開放的空間,讓風鈴可隨風飄盪,但有得必有失,展覽策展人一樹表示,在展覽期間,不時有風鈴被強風吹倒而損毀,「深深感受到大自然可以是很平靜、溫和,卻同時有兇猛的一面,我們感受過微風吹送,暴風、海嘯也真實地存在,人面對大自然真的很渺少,也讓我們反思與大自然的關係。」



祈願學習珍惜山野
文西與一樹強調,雖然展覽以香港山嶺為主題,然而,為了平日不常行山的朋友,文西所繪畫的都是大家熟識,或者辨析度高的山,例如獅子山、大老山及千島湖等。令文西感到意外的,反而是一些經常行山的參觀者,卻認不出作品是描繪哪些山嶺,近年愈來愈多人往山上跑,但卻從未細心留意過四周的環境,也不懂與山好好相處。「這次展覽,好像也在反映香港人行山的心態,有些參觀者,可能是為了在風鈴前拍照『打卡』,當然,我很高興大家能從美學的角度欣賞展覽,然而,我更希望大家可以深入了解山野。展覽歡迎大家藉風鈴許願,我也有誠心許願,希望大家透過展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山脈,也可以學習欣賞香港獨特的生態環境,珍惜山野。」直至2月底,大家都可到北角參觀巡迴展第二站,文西將繼續物色展覽場地,讓山系風鈴祭延續,讓更多人可以認識香港的獨特生態。
《願山》山系風鈴祭巡迴展第二站
日期:即日至2月28日
時間:11:00-18:00(因應店舖開放時間或有所變更)
地點: GoodProjectshk (北角渣華道123號北角匯二期G21號舖)

吳曼詩(文西)
《山有文西》版主、自由身創作人
喜以文字、繪畫、寫生、攝影等媒介記錄大自然的當下,近年專注於行山及蝴蝶等生態題材。

一樹
《願山》山系風鈴祭策展人
多媒體創作人,近年身兼藝文策展、社區營造、本地農耕、文化導賞及單車工藝多職,積極發掘歲月裡的生活感。
TEXT:JOYCE
PHOTO:N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