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期間限定!黑白名作重登大銀幕

2018-09-05

「對電影藝術而言,唯一最不利的改變,就是黑白電影的死亡。」-《看懂電影的20堂課》, Tomas C Foster

過去,我們對黑白電影的印象都是舊電影、老回憶,但原來打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影壇已是彩色的天下,其後出現的黑白電影,都不是因為受制於技術枷鎖而製作,而是有著鮮明的美學態度,反潮流而行的創作理念。

香港電影資料館最近推出了一個《光 形—1970年後黑白電影美學》節目,選映11部1970年後的黑白電影,細數近年世界各地不約而同出現黑白創作小浪潮。黑白電影到底有甚麼迷人之處?來聽聽策展人何思穎和喬奕思的想法吧。

策展人 喬奕思(左)、何思穎(右)

M:MetroPop C:策展人Curator

M:黑白令你想到甚麼?

C:奪得金馬獎的黑白電影《八月》是先用彩色拍然後轉黑白的,導演張大磊說:「抹去了顏色之後,觀眾就沒那麼計較物件的細節,反而更關注“物”之外抽象的東西了。」對於當代黑白電影最直接的感受是懷舊,重訪記憶,但不是訪問那些物件的色香味,而是把這些色香味的東西都放下,去認真地品味情感和時代。

M:黑白電影總是綿長乏味?

C:追求色彩是很自然的,世界本就如此。優秀的黑白電影,能以退為進,將抽象的東西更清晰地傳達出來。其實黑白並非只有黑白,而是不同的灰階,呈現出的是光的形態。單是看這些導演如何在黑白世界中運用光,也是很有趣的觀賞角度。

M:電影大師為何都鍾情黑白?

C:選擇逆流而上,整部電影都使用黑白拍攝,對導演來說是很重要的選擇,往往帶有鮮明的作者印記。以冢本晉也為例,1989年他拍攝《鐵男》時,運用35mm黑白菲林,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特效的不足,但想不到黑白與科幻、Cyberpunk激發出效果讓人驚艷。近幾年的黑白電影不僅僅是大師駕輕就熟的專利,不少年輕導演也嘗試黑白,效果相當不錯。

期間限定!黑白名作重登大銀幕

一.宰羊人

27/9/2018 (四) 7:30pm 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

美國黑人電影不可忽視的里程碑,以十六米釐黑白菲林的廢棄部分拍成,類似的做法就有香港導演陳果的代表作《香港製造》。電影以純粹的黑白影像,來抵抗當時荷里活的主流話語,尤其是黑人剝削電影的存在。

二.末日先鋒:戰甲飛車 (導演黑白版)

23/9/2018 (日) 7:00 pm 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28/9/2018 (五) 7:00 pm 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

15年版的mad max以勁爆勳作場面問世,但你又知道,導演佐治.米拿原意是拍成黑白電影嗎?儘管電影大收,但導演仍然認為黑白版本才是最佳呈現,於是親自監控調色,另推出Director’s Cut黑白版。當畫面褪去了顏色,更洋溢著啟示錄一般悚然的美感。

三.鬼子來了

23/9/2018 (日) 2:00 pm 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1/10/2018 (一) 7:30 pm 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

姜文不算多產,黑白電影只自導自演過一部《鬼子來了》。作品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後面世,粗顆粒的黑白烘托政治荒謬感,恰好與陽光、青春形成鮮明的對比。攝影顧長衛以粗糙濃烈的黑白來強化戲劇效果,所有的無色,盡是為了襯托結尾的一抹鮮紅。

購票及查詢: 2734 2900 / www.lcsd.gov.hk/fp

後記:黑白原是永恆

彩色和黑白,不是二元對立的關係,有些電影適合彩色風格,有些則較適合黑白,誰會想看黑白的 <National Geographic>?大自然的萬千色相,豐富、潤澤了我們平板的都市生活,但人有趣的地方亦在於審美疲累的一塊,再美的色彩,看多了都會膩。肉眼所限,顏色不時干擾了我們接受資訊。黑白化繁為簡,將觀眾從聲色犬馬的花花世界中釋放出來,好讓我們專注於作品中質樸、原初的主體,不多不少,永不過時。

#624 Coverstory
TEXT: 一樹
PHOTO: 香港電影資料館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