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月下時間囊

2020-09-12

一年容易又中秋,今年大家聚少離多,令人更珍惜人月兩團圓的日子。難得碰面,總希望拍下當前一刻,留下歲月印記。皎月當空,原來那個不起眼的月餅盒也在悄悄地為我們記錄著歷史演變。民間藝術收藏家楊廣顥便收藏了過千件與中秋相關的物品,其珍藏的月餅盒跨越半世紀,「從月餅包裝的轉變,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結構在不同年代的變遷。」到底這位中秋配角,除了用來盛載月餅,同時還為我們記載著怎樣的香港?

最早的「一筒」月餅

「香港五十年代,正值戰後,生活窮困,大家對生活質素不太講究,而且一家十幾口,難得一嚐月餅,很快便會把僅有的月餅吃光,所以當時的月餅基本上無特別包裝,只用蠟紙包裹,紮成圓筒形,貼上印有餅家名稱及月餅款式的月餅紙就算。」由於一筒筒售賣,故當時稱為「一筒月餅」。雖然只得簡單一張蠟紙,但不失實用性,因當年肉類及脂油屬奢侈品,所以餅家製作月餅時會加入雞油、豬油以吸引顧客,而蠟紙更能發揮吸油作用。

「一筒月餅」的月餅紙沒有花巧設計,只是簡單地印上餅家資訊和月餅款式。

經濟起飛 漸求體面

六十年代經濟開始起飛,大家亦逐漸講求體面,「當時中秋節是大節日,要買很多盒月餅送禮,用來討好上司,所以當時月餅廣告會標榜『送禮大方』作宣傳。」於是酒樓及餅家紛紛推出硬卡紙盒裝月餅,四四方方,盒面印上色彩鮮艷的圖畫,用來送禮至為得體。而盒面圖案常以中國經典故事為題材,「最早期的圖案與貂蟬拜月及嫦娥奔月等故事有關,有時會引用三英戰呂布等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配合當年『多男』、『得男』、『三多』等茶樓名稱,寓意添丁,也反映了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觀念。」

六十年代的硬卡紙盒裝月餅,普遍採用柯式印刷,利用放大鏡可以看到圖案上的細微色點。

床下底的小夾萬

直至七十年代,鐵盒開始陸續取代紙盒,「餅家會以鐵盒做賣點,在宣傳單張上標明『附送鐵盒』,因為食完之後可以用來存放物件。」從那時起,床下底的月餅罐便成為了那代人家中的小夾萬,首飾、現金、家庭照⋯⋯一一藏在盒內,珍而重之地保存。「月餅罐後期轉成另一種用途——煲蠟,因為家庭環境小,再難以容納更多的月餅盒,所以只好將其棄掉。」後來又引伸出環保問題,紙盒裝月餅因此再度復興。

鐵盒裝月餅推出初期,餅家會在宣傳單張上標榜「附送名貴七彩鐵罐」。

千禧後的新景象

「千禧年後,月餅包裝開始百花齊放,近十年競爭更為激烈。現代設計不再著重圖案,反而改為將傳 統中秋元素形像化,例如以月光的圓形作為設計元素,或以簡約顏色做主調,甚至大膽地在喜慶節日用 上黑、白色包裝,較著重品味。又有專為小朋友而設的卡通月餅,因為每個家庭只有一、兩名小朋友,父母有經濟能力,所以都會額外買給家中的孩子。」另外,包裝規格也不再局限於一盒四大個裝,「近十年市面開始出現單個裝,因為很多年輕一代自己搬出去住,單個裝已足夠兩口子在家中享用。」

隨著社會的變遷,餅家不斷推陳出新。今年品嚐月餅的同時,不妨花點時間,欣賞包裝上的細節, 記著這個時代獨有的月餅盒。

2000 年後,月餅包裝已打破過往四四方方的設計,甚至加入 LED 燈,變身成走馬燈。
TEXT:EL、WINNIE
PHOTO: Bri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