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會說故事的建築相片

一張相片,能說出千千萬萬個不同的故事,而故事內容,則來自觀賞者自己的思考和領悟。

如果說相片是一本故事書,那麼,攝影師就是背後那位執筆的人。就如著名荷蘭攝影師Iwan Baan所言:「我不是建築攝影師,我是用相片說故事的人。」

這位以拍攝世界各地不同建築物聞名的攝影師,一直遊走於世界各地拍攝不同的現代建築物,由商廈、博物館以至學校都是其拍攝對象,但他想要呈現的,不單是建築物的獨特結構或設計,而是環繞著建築物的環境、人、故事間的關係。

位於西班牙鄉郊的Pleasencia Auditorium And Congress Center,門口的通道讓訪客可以停留欣賞風景。

低調捕足自然一刻
雖然被譽為世界著名建築師御用攝影師,但對Iwan Baan來說,他拍攝建築物,是想表達出建築物與四周的連繫,所以,其作品與一般建築攝影師不同的地方,在於他的相中除建築物外,還有四周的人和物,如站在辦工大樓露台閒聊的一小撮人,又或是路過、坐著休息的人,因為他希望利用相片講述關於城市、建築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他曾說過:「建築物雖然很美,但每一座建築物的出現都有其獨特的原因,所以除了建築物本身外,環繞著它的四周和故事同樣迷人!我會試著講述在某時某地所遇到的故事。」因此,他總是喜歡靜靜地等待,捕捉那些不期而遇的事情或人物。跟其他著名攝影師不同,他沒有助手或任何大型器材,一直以來,就只靠一部Canon相機走遍世界各地,因為他要低調地靜待和捕捉被拍攝者最自然的一面,避免被攝者建立起一道圍牆,「我希望可以帶著相機到處探索,盡量不會讓被攝者知道我是攝影師,因為一旦被發現,被攝者臉上那層自我保護的薄膜就很難撕下!」他表示。

雪中的哈爾濱大劇院。
2003年攝於南法Montpellier的新舊城區之間,建築物名叫「白色巨樹」( Arbre-Blanc),是一幢17層高的商住大廈。
台灣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由荷蘭女建築師 Francine Houben 設計,前後共花了15年建成。
Iwan共花了近四年時間,以相機記錄北京央視大樓的建造過程。
在拍攝央視大樓興建期間,他以鏡頭拍攝出民工和四周的人民生活。

由紀實攝影到建築攝影
本身修讀紀錄性攝影的Iwan,2005年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著名建築師Rem Koolhaas,Rem對Iwan正在研究的「互動式全景」攝影很有興趣,於是便邀請他一同參與當時正在進行的北京央視新大樓建築項目,並作拍攝整個建造過程,自此,Iwan便愛上了建築攝影。

對他來說,建築攝影最吸引的地方,並非建築物的設計如何美觀,而是用鏡頭紀錄人們如何建造一個空間,如何透過建築營造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以及人們如何利用這些空間等。他表示:「人是一個重要的主題,我試著透過拍攝一座建築去說故事,所以生活在裡面的人、空間使用者和創造者才是主角!建築的完成並不代表著完結,因為往後在內裡和四周所發生的事情才是最耐人尋味的故事。」

台北的國立大學,由建築師伊東豐雄設計 。
由著世界著名建築師Zaha Hadid操刀的廣州大劇院。

尋找他鄉的故事

為了發掘更多的故事,他拿著相機終日遊走於世界各地不同國家,以鏡頭記錄當地人的生活和如何起樓蓋房子,有時候為了拍攝到心目中想要的效果,他甚至會出動直升機和熱氣球,每次按下快門前,他都早已清晰知道自己想要的構圖、前景、背景和帶出怎樣的訊息,因為對他來說,於空中拍攝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費!

追求100%像真度

在這個數碼年代,photoshop可以隨意地把不完美變成完美,但對Iwan 來說,這些毫無暇疵的相片並非他要追求的效果,相反,他一直嘗試避免自己的相片過於美化,因為他堅持要以相片來表達出建築物與人的關係,而非要讓建築物看起來有多完美,他解:「後期製作和photoshop會讓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很人工化,令作都十分相似!」從此可見,Iwan的相片是名符其實的創作品!看完他的獨特見解,再仔細欣賞他的照片,說不定可以發掘出他想說給我們聽的故事!

位於丹麥小鎮比隆(Billund)的樂高體驗中心,“LEGO House”在Iwan鏡頭下猶如巨型Lego積木玩具。
位於委內瑞拉首都拉卡斯的“Centro Financiero Confinanzas”,又名「大衛搭」,給人一種寂靜又神秘的感覺。
對Iwan來說,一座好的建築物,無論在任何天氣和環境下依然會顯得完美。
Iwan Baan

1975年出生於荷蘭,於荷蘭海牙皇家藝術學院就讀時修讀紀實攝影。2005年與建築師 Rem Koolhaa結識後正式投入建築攝影,2010年更獲得首屆 Julius Shulman 攝影獎。

TEXT:WINNIE
PHOTO:網絡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