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座城市,在不同人眼中,可能有不同的魅力,而攝影大師鍾文略則以影像紀錄城市印象,喜歡捕捉街頭掠影,尤其鍾情拍攝普羅大眾的民生百態,在1963年的北角春秧街街市,鍾文略捕捉新舊兩代媽姐 (女傭) 相遇的畫面;在1959年的皇后大道中,攝影師記錄下菲臘親王訪港的情形;還有1957年的上環高陞街,一位頭頂著貨物的苦力緩慢走過。
最近由本地攝影平台「顯影」與推廣攝影藝術的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舉辦的攝影聯展《我城》(My Hong Kong, Part II),展出多位本地及外國攝影師關於香港的攝影作品,包括多幅鍾文略在1950及1960年代照片,透過他的鏡頭重現香港昔日面貌,讓人感受到時代的變遷。


每位攝影師都有屬於他的香港故事,鍾情拍攝民生百態的攝影大師鍾文略,他的故事某程度上也是老一輩香港人的縮影,成長於抗戰時代,小學未畢業他便無奈停學,在農村種田及做木屐。二戰後,國內生活艱苦,1947年他隻身來到香港尋找工作,曾在戲院當美術廣告畫學徒,每逢新戲上映前將主角照片繪畫成大型宣傳畫。他任職灣仔東方戲院 (即現時大有商場),除了為戲院的新戲畫廣告宣傳畫,也試過畫街邊廣告牌、中秋月餅宣傳畫,因長期在戲院接觸到電影劇照及明星相片,鍾文略慢慢對攝影萌生興趣,更始料不及的是,日後他也有機會為電影明星拍攝照片。

曾繪畫電影廣告宣傳畫 攝影無師自通
那時的相機價值不菲,鍾文略與戲院同事儲錢幾個月,才買下一部西德Rolleicord相機加蔡司鏡頭,即使二人輪流拍攝,也玩得不亦樂乎。鍾文略在攝影方面算是無師自通,後來曾加入「香港華人文員協會」攝影組,跟隨攝影師麥烽學習攝影相關知識。那時他經常在黑房沖曬相片,一旦投稿後獲報紙刊登,還可利用稿費來購買菲林及相紙,儘管那時的生活捉襟見肘,但他仍堅持每天拍攝,試過不夠錢買相紙參加比賽,竟想到典當相機來墊付,幸好最後能成功贖回,某次比賽的冠軍獎品是一部Rolleicord vb F3.5相機,他終於無需與同事輪流使用相機。
出版多本攝影集
另一邊廂,鍾文略在離開電影公司後,1968年以自己名字創辦影室,從事人像、廣告攝影及沖印業務。1970年代開始,他逐漸減少在街頭拍攝,主力經營影室,直至1991年退休。人生最精彩的三十多年,可謂與攝影形影不離。退休後,他開始整理自己多年來在香港拍攝的風土民情照片,出版多本攝影集,並於1993年舉辦首次個人攝影展《鍾文略攝影展——香江歲月》。
而1950及1960年代的香港攝影界偏向沙龍攝影,普遍追求唯美光線與畫意風格,但鍾文略更喜歡捕捉街頭掠影,尤其鍾情拍攝普羅大眾的民生百態,他的照片也紀錄當時的社會現象,如搬運的苦力、雨中的人力車夫等,流露出他作為攝影師的人文關懷。


在鍾文略的鏡頭下,捕捉平民階層的樸素生活,在1963年的北角春秧街街市,鍾文略攝下新舊兩代媽姐 (女傭) 相遇的畫面;在1960年的中環德輔道中,行人在第二代歷山大廈前的十字路過走過;在1959年的皇后大道中,攝影師記錄下菲臘親王訪港的情形;還有1957年的上環高陞街,一位頭頂著貨物的苦力緩慢走過。

今次的攝影展覽《我城》透過不同攝影師的鏡頭,共展出十二位本地及外國攝影師關於香港的攝影作品,他們分別來自香港、法國、日本、美國及英國,將香港昔日的面貌重現眼前,透過眾人不同的鏡頭及影像,訴說一個個「我城」故事。

My Hong Kong, 我城 (Part II)
日期:即日至11月27日
時間:2-7pm (星期五至日)
地址:黃竹坑道56-60號怡華工業大廈8樓A室
Photo:顯影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