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日韓台泰
中秋應節食品

2020-09-29

每逢過中秋,香港人都會吃月餅應節。但原來在日本、韓國、台灣、泰國等地,同樣有慶祝中秋節的習慣,而且其應節食品都大有不同。這次我們就為大家逐一介紹各地的特色中秋食品,讓大家了解當地的中秋習俗,同時感受各地不同的文化魅力。

寓意美滿的糕點──韓國
韓國稱中秋節為「秋夕」,與香港人一樣會「做節」,在當天一家人一起品嚐由大米麵粉造成的半月形糕餅──「松片」,或把它拿來祭祖、送禮。「松片」又名「松餅」,以大米粉團包裹著芝麻、花生、栗子或豆茸餡料,再鋪於松葉上蒸煮,味道香甜帶松葉香,加入以天然的花草汁染色,賣相色彩繽紛,非常吸引。韓國人認為「松片」象徵了月亮形狀的變化,半月有朝向滿月的意思,寓意更美滿的將來,並相信單身女子如製作出外型精緻的「松片」,將來也會找到俊美的另一半。

表達謝意的團子──日本
日本的中秋節又名「十五夜」、「芋名月」、「中秋の名月」,當地人會以上新粉(即大米麵粉)製成圓形的月見團子作應節食品。一般團子只會用上新粉,再加上砂糖和水搓成,烹煮後味道清甜、口感煙韌,在日本不同地區分別會搭配日式醬油、紅豆蓉或黃豆粉等同吃。在「十五夜」賞月儀式期間,會以15粒的月見團子擺放於木製器皿上,疊成金字塔的形態,塔的頂層更被認為是與靈界連接的橋樑,可向月亮傳達對農作物收成的謝意,以及祈求豐收。

祈求豐收的紅豆──日本沖繩
而在日本沖繩,當地人也一樣會慶祝「十五夜」,但他們吃的應節食品卻不是常見的月見團子,而是表面鋪滿紅豆的糯米團子──「吹上餅」。紅豆會先以糖水煮至軟身,再鋪在糯米團子上,相比起普通的團子,更多了一份紅豆的香甜及口感,層次豐富。「吹上餅」被用作於「十五夜」祭祀火神,並祈求豐收和家人身體健康,當地人一般認為紅豆代表了「星星」、「小童」及「子孫」,因此也有在「吹上餅」上鋪上愈多紅豆,將來子孫會愈多的說法。

迎接神明的壽桃包──泰國
泰國的中秋節又名「祈月節」,當地華人會吃壽桃包應節。壽桃包包裹著蓮蓉內餡,味道跟大家平日祝壽時吃的沒太大差別,而在中秋吃壽桃包就有祈月和祝福的寓意。相傳在「祈月節」,八仙會帶著壽桃到月宮為觀音祝壽,神明更會降臨人間,因此泰國華人一般會在「祈月節」當天的早上祭祖;晚上則會準備放滿壽桃、月餅、水果的「月亮桌」供奉觀音和「八仙」,並把桌子搬到戶外迎接「神明降臨」。

祈求好工作的湯米粉──台灣
在台灣,中秋節除了吃月餅、烤肉,還有煮「米粉芋」拜祭祖先和月娘(月亮)的古老傳統習俗。台灣盛產芋頭,尤以中秋時節的芋頭最當造好吃。「米粉芋」即是芋頭湯米粉,芋頭會先油炸,再加入炒過的蝦米、冬菇及水煮至熟透,最後加入米粉烹煮,煮出來芋香濃郁,芋頭口感粉糯,是當地人熟悉的古早味。台語中的「芋」跟「路」發音相近,因此在台灣也有「吃米粉芋,有好頭路(工作)」這句諺語,寓意著吃下米粉芋便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事業發展更順利。

TEXT:ONYX
PHOTO:網絡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