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九龍城寨已消失於現實之中,但這個屬於香港歷史的一小角落卻能在異國大放異彩。比起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日本人看似更懂得欣賞這裡的文化與歷史。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能夠把文化輸出世界,細看當時日本人眼中的香港也許更能夠窺探我們所看不到的魅力。
在他們的眼中,香港的文化是獨一無二的。與日本含蓄且規矩的習慣不一樣,香港文化風俗來得直接且大膽,日常交談較直接也較不客套。對於每個初次接觸香港的日本人來說,相信這裡所存在的事物都是匪夷所思,特別是處於一個無法無天的三不管地帶。
現為琦玉市議員的日本人吉田一郎,曾經在電視節目之中提及自己年輕時有在香港留學的經驗。當時他為了學習廣東話,希望在更地道的地方居住。他分別在不同時間觀察了三日城寨,分別只看到了普通的女中學生、門庭若市的街道以及凌晨仍然和平的景象,便毅然決定獨自搬到九龍城寨居住。當時九龍城寨的租金約為其他地區的四分之一,故此亦吸引不少難民與經濟弱勢的人居住。

他居住的單位位於頂層,有獨立廚房與廁所。他自言居住環境不差,但是在公共空間的衛生卻惡劣無比。因為九龍城寨沒有正式的供水,除了會取用污染的地下水,更有人會打破水管偷水使用。亦因為大廈以高密度興建,水管日久失修,排泄物與積水問題嚴重,在坑渠會發出嚴重惡臭。

但他總結他在城寨的生活經驗,在內裡生活的人大部分也是普通人。他們不依靠政府與警察的介入,反而是街坊之間互相維持治安。黑社會與惡劣的屋住環境其實只是城寨的其中一部分,曾經居住在這個社區的他更懷念當時的生活。

其實早於七、八十年代,香港影視娛樂的興起,令不少日本人開始了解畫面中的香港。由成龍主演的《A計劃》便是其中一套入門的電影,武打與中西合璧的世界觀讓觀眾大開眼界。
香港電影是最先使用「吊威也」製作方式的權威,在爆破場面與功夫比拼的表現別樹一格。比起現今主打用CG動畫或運鏡方式彌補的電影製作模式,香港動作片的每一格底片都是有血有汗。描述靈異方面,也有這裡獨有的鬼怪——殭屍。1985年上映的《殭屍先生》,把茅山道士與道教的世界觀描寫得鉅細無遺。即使日本已有百鬼夜行與魑魅魍魎的民間傳說,但是穿著清朝官服「死過翻生」的鬼怪仍讓不少人大開眼界。
縱使香港電影世界中的情節與現實大相逕庭,但是仍然贏得觀眾的掌聲。創新而又誇張的拍攝,甚至讓人會混淆香港真實的面貌,而一直抱有奇妙的幻想。
其次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香港是同時體驗中西文化的好地方。例如在茶樓飲茶是中式的飲食習慣,但轉個街角的餐廳又可以品嚐到西式奶茶與餐點。又因為正值殖民地時代,香港的建築多多少少會混雜著一些歐陸式的風格,卻也可以找得到如宮廟一般的傳統設計。

交通方面,香港也有著雙層巴士、電車、小輪及小巴等。對比起日本主要依靠鐵路、巴士及的士作為公共交通工具,這裡的選擇不但更多且更具特色。體驗乘搭交通工具,變相成為了另類的行程。

向來香港最讓人吸引的地方,在於融合了各種文化而衍生出來的景像。看似矛盾而又格格不入的兩者,在香港卻產生出截然不同的表達形式。它不是單一,而是相輔相成,讓香港更有獨特的魅力。
圖片: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