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新舊融合 現代梭織

2018-10-31

突破框架

Ceci在大學時期修讀紡織設計,畢業後從事傳媒行業,一直也有做布藝手作的嗜好。她漸漸發現,布匹上不少都是數碼印花,希望布上可有自己喜歡的圖案,於是想到自行織布。她開始上網尋找相關資訊,翻查書籍,了解梭織技巧。「參考很多不同的舊式織法,當中牽涉很多有趣的邏輯思考,著實佩服古人們的智慧。」然而,在香港,相比起針織,梭織不算流行,她亦找不到合用的工具,於是男友Yuk協助利用木工技術,研究自製梭織機。起初只打算自用的梭織機,卻漸漸引起朋友的好奇,更順勢發展下去,開設工作室,由Ceci主力布藝創作,Yuk主力以木工生產器具。「日本和台灣也可以發展梭織工藝,為何香港不行?主要是工具問題,要不尺寸太大,要不太昂貴。」Ceci說。

Breakthrough Art Studio主理人之一Ceci

她指,希望可透過傳統梭織手藝,逃離公式化。「每個人的需要也不同,你製作的布,可運用不同技巧,選擇喜愛的顏色、圖案、質地,不如工業化的倒模。很多舊式的編織方法是很棒的,可是織出來的布卻未必切合現代人需要。我們讓大家了解傳統的方法,當學懂了織法,可建基在這方法上,衝破刻板框架,加入個人演繹,製作不同成品,衍生風格,實現更多可能性。」

Ceci的梭織機都是自家製,有大型的座地式,亦有可拆件外攜的桌上型。

可持續概念

工作室設立近兩年,除了梭織教學,亦會與社福機構等不同單位合作,進行社區藝術活動。Yuk分享,不少孩子沒見過梭織工具,表現得雀躍好奇。「我們亦曾到青年中心教學,讓他們親身體驗梭織,他們才得知原來織一塊布是如此困難,更說以後不會再胡亂買衣服。很多時太容易得到,便不會懂得珍惜。」他表示,梭織承襲了一個傳統智慧:取之大地,還之大地。用以梭織的線材,可採用植物纖維,不少更是從生活智慧帶來的驚喜。除了常見的麻,還有香蕉絲、蠶絲、蓮藕絲、粟米皮、蘆葦等。「梭織會從大自然取材,材料可回歸土地分解。環保不等於必定是重新再造廢棄物,也可以是製作可持續使用的物件。藉著傳統工藝,希望可改變大家的意識形態,明白不用買很多衣服,也可以配搭出不同造型。」

Ceci的藤編製品。
工作室展示了不同的梭織技巧。

古代人的玩意
提起梭織,一般人會聯想起花木蘭故事裡的巨型腳踏梭織機,認為這只是出現在博物館的古代玩意。Ceci補充,梭織的歷史悠久,難以界定起源地,但相信於古埃及時期已存在梭織工藝,現見於日本、韓國、泰國、越南、緬甸、寮國、印度、印尼等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編織模式,如有些地方會先把線紮染,然後再織,亦有先織後染的做法。縱使梭織機的樣子不盡相同,但原理大同小異,均是利用上下兩層的紗線,重複交織成布。

手藝的斷層

早前,Ceci和Yuk曾到訪台東參與國際青年文創比賽,從當地原住民身上學習傳統手藝,再加入自己的創作。他們把藤編與織布結合,最終獲得銀獎。有趣的是,他們在當地所遇上的原住民老師傅,昔日曾跟隨來自香港的師傅學習藤編技藝。「香港的製衣業曾經很蓬勃,卻未曾想過,用在日常用品的竹編和藤編技術,甚至屬世界最頂級的。雖然竹藤予人老派印象,但是否就任由這門技藝消失?我們是否應該把藤編帶回香港?」他們坦言,每種手藝,在不同地方也存在斷層的情況,因而更需要出一分力保留。接下來他們希望為工作室加入更多不同編織手法,結合竹藤編織與布藝,甚至邀請來自台灣的竹藤編織老師來港進行教學,以創意元素,把傳統織藝的生命力延續下去。

一般毛線也可用於梭織。
以梭織編成的頸巾。

治癒的編織
Ceci坦言,希望工作室成為讓大家慢下來,靜靜編織的空間。進行梭織時,需考慮線材的顏色、質地,每一條線的編排也需經過思考。編織過程中不斷重複步驟,可藉此放空,紓解壓力,同時修練耐性。

人手梭織的圖案比機織的更多變化,甚至可織出立體紋理,藝術性更高。

編織圖案
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的傳統編織圖案,各有含意,不可隨意採用,某些常見的圖案,如太陽、神之眼,可能等於特定的家族標誌和符號。台灣常見符號有菱形,日本則多見菊花形狀的圖案。即使是類似的圖案,不同地方的意思也可能不同。

INFO

Breakthrough Art Studio 破。格
Fb:breakthroughartstudio
查詢:5619 3248

#632 Cover Story 現代織人故事
TEXT‧TRACY
PHOTO‧CAND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