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太平清醮剛過,而緊接的是大澳人最重視的端午節。歷經百多年傳承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為大澳鄉民酬謝神恩、祈求平安的文化傳統,於2011年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傳百多年前,大澳出現瘟疫,漁民用龍舟拖著小艇在水道巡遊,小艇上載有從大澳各廟宇接來的神像,藉此潔淨社區,驅除瘟疫。
每逢農曆五月初四及初五,大澳的三個傳統漁業行會,即係扒艇行、鮮魚行同合心堂都會舉辦「龍舟遊涌」活動,由漁業行會成員扒住龍舟、拖住神艇,往返區內四間廟宇,請出代表楊侯、天后、關帝、洪聖嘅神像,進行「接神」、「遊神」及「送神」等儀式,以酬謝神恩、祈求水陸居民平安。大澳的龍舟則穿插於棚屋之間,口咬青草,載着四尊神像,扒手聞鼓揮槳,動作整齊劃一,不為競賽,只為灑淨社區,展現大澳社群團結精神,從不間斷的傳統,也是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

大澳位於香港的西端,是香港現存最著名的漁村,1970年代以前,大澳曾有五百多艘漁船,人口超過兩萬。相傳百多年前,大澳出現瘟疫,漁民用龍舟拖著小艇在水道巡遊,小艇上載有從大澳各廟宇接來的神像,藉此潔淨社區,驅除瘟疫,一年一度的「龍舟遊涌」便作為傳統習俗被保留了下來,並傳承了逾百年。

端午節「神艇」遊涌
祭祠水上孤魂
於端午節前,參與龍舟遊涌活動的大澳三個傳統漁業——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把19米長的龍舟,由「龍廠」推到水上,並划到船廠維修船身,以準備作遊涌之用,稱為「推龍」。
端午節當日舉行大澳龍舟競渡,參賽的龍舟隊均會在比賽前,在楊侯古廟進行「採青」儀式,三艘龍舟先到廟後山採集青草置於舟上龍的口部,寓意喚醒活龍,並隨後到四間廟宇(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古廟、關帝廟和洪聖廟)「接神」請出四小神像。龍舟即升級為「神艇」,隨後沿大澳水岸划行,稱為「遊涌」(又稱為「遊神」)其間划龍者與棚屋居民紛紛燒衣祭祀,以潔淨社區,祈求吉利。





遊涌完畢後,三條龍舟競渡,娛人娛神,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的龍舟,拖著載有將代表菩薩的小神像神艇,巡遊水道,祈求風調雨順、水陸平安。下午,各行會「送神」,把神像送回各廟宇。當天晚上,行會成員聚餐,慶祝端午節,也是成員歡聚的時刻。


被船隻碰到便是「不吉利」
而大澳龍舟遊涌即「遊神」,據說,大澳現存的棚屋排列是遷就從前遊神時的路線而興建,分為一涌、二涌、三涌。當龍舟經過河道,當地居民不喜歡自己的棚屋被龍舟或神艇觸碰,認為這些船隻正在祭祠水上孤魂,如被碰到便是「不吉利」。所以,橋或船隻在遊涌過程中也要紛紛讓路。現在由於興建了水管水喉等設施,加上水淺行窄,原有的路線改為只遊寬闊的大涌。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日期:2023年6月22日
時間:上午8:00至下午2:00
地點:大嶼山大澳
Text:Twinkie
Photo: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