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招牌之都,當你在舊區四處張望,頭上總有一兩個書法、霓虹招牌。字型設計師陳濬人(Adonian)有天上書法班,問老師有關街招書法字體,得到這樣的回應:「不用學,那些是垃圾字!」他追根尋源,反尋到古字寶藏,香港獨有的北魏楷書字體在街招上發揚光大,流傳數十載,形成獨有街頭美學及庶民文化。如今,無處不在的筆跡隨市區重建,老舖倒閉,工藝失傳下消失,不如跟惜古字如金的他們,展開一段字體救亡潮。
–
陳濬人:「清朝趙之謙魏碑是寫書法,區建公再將之變成招牌字,今天我以電腦加工,融入自己的風格,這就是字型設計最精妙之處。我們不是要懷舊,而是讓字體於時代中重新演繹,新潮起來。」
譚智恆:「我們著重城市美學與文化,不是一昧舊,而是講怎樣傳承這種逐漸褪色的文化。」
重揭 無人知曉的歷史
魏碑、北魏字體源自清朝,康有為曾說魏碑有「十美」,而令它在過去數十年流行起來的,是普及化的書法字街招。Adonian說,戰後四十年代開始流行區建公、蘇世傑及卓少衡等人的北魏楷書法字街招,其中以區建公作品居多:「北魏字比唐楷、棣書多變有個性,比行書草書識別能力高,而區建公寫法比趙之謙更剛強和誇張,精神明亮,最適合做招牌字。」當時在招牌上如加添「區建公題」四字收費會便宜一點,達宣傳之效,現在恰好方便追查招牌歷史出處。
字體滿街都是,大家望慣望熟偏無人深究,Adonian認為這才是最詭異之處:「這種舊物明明仍存在,近年因市區重建、舊舖結業而漸漸消失。大家想保留它,但不懂如何入手,保育門檻較高。」

北魏流行之根源
務實主義
研究本地招牌及字型的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譚智恒(Keith)以功用解釋:「香港人都是嶺南人性格,實用主義為先,招牌字並不是純美學,由於要遠觀,講求辨認程度。」
Keith指建築物類型與街招數目有關,四十年代開始流行商住混合式大廈,當時人們都在裡面單位搞小生意。當城市與街道密集,生意要從茫茫字海突圍而出,就由字體、顏色入手,令招牌突然增多。

時代心態變
Adonian解釋,從前的人很捨得花錢做招牌,寫一隻字約20元,約是一般人一星期薪水:「那時的人做事較長線,認為生意是一世的,甚至傳好幾代,就算沒錢都會著緊招牌效果。」反之現在經濟轉型,換畫平常,講求快狠準即食,時代心態間接令長看不厭的老手藝沒落。
香港到處尋北魏
問Adonian字體的普及程度,他說由酒樓、西醫、銀行、餅家等各行各業都有:「最著名是中環鏞記,寫得非常有氣勢,還有元朗好到底麵家、太子鳳城酒家、奇華餅家、創興銀行。」雖然北魏楷書招牌在香港仍然隨處可見,但新店舖已甚少採用書法字,令北魏字型日漸淡出。如今招牌較跨張,消費至上,較少人文氣息,令北魏楷書書法招牌更彌足珍貴。

Adonian最喜歡鏞記招牌二隻字。一般楷書的「言」字兩橫長度相若,鏞記的「記」字則刻意加長第二橫,以及強調牽絲,令原本平淡的「言」字更躍動。倔強的豎彎鈎是趙之謙風格的一大特徵,區建公及香港風格則將之改良,轉折用中鋒令整個筆劃平穩。
1:1造字
從前招牌上的書法字體直接用極粗毛筆書寫,再勾畫外框然後立體切割出來。比起現在先在電腦用預設字體設計好再放大,傳統書法更能切合視覺尺寸上的要求更有美感。
北魏楷書里程碑
清朝
龍門二十品。在龍門石窟中發現的北魏時期二十方造像記,作品被認為是魏碑書法的代表作。
1800s
趙之謙。早年北碑(魏碑)會用於石碑上,線條渾厚較粗,但趙之謙將碑與帖結合,開拓新風格,字體較柔。區建公和蘇世傑精於他同系的北魏字體,用諸招牌上,成為五十至八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香港城市字體。

1950開始
區建公。擅長於趙之謙雄渾的北魏體。五、六十年代期間,區建公常以北魏體為商店寫招牌,令北魏招牌於當時大行其道,不同行業都採用此字體。如「奇華餅家」、「公和玻璃鏡器」等都出自他手。

區建公非常多產,沿著中上環找到不少他題字的招牌。他寫得很有個人風格,發展出招牌北魏體。若不是題字有署名,有時認不出他的筆跡。
蘇世傑。 深受趙之謙筆法影響,現在招牌所剩無幾,位於中環的南華油墨公司招牌因市區重建即將被拆卸,惟有將它遷移或靠照片留住記憶。

萬綠叢中一點紅
陶傑曾說過,醫生招牌是白底黑字,以端莊的書法寫成,給人務實、謹慎、可信賴的行醫形象,不像其他行業譁眾取寵,自八十年代已成為標記。其他顏色則是因城市密集競爭大,為了引人注目,所以都紅紅綠綠。
白底紅字是一般商戶的用色,Adonian說,白底紅字或綠字受歡迎,源自「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搶眼因素。Keith認為顏色多跟物料有關,因應經濟能力決定:「木板招牌或acrylic膠板多是紅字白底,金漆招牌是金字黑底,押店是綠底,海味舖是銅色雲石招牌。」

–
Adonian:「我一直在思考香港設計是甚麼,直至我寫毛筆遇上北魏,我想用這個切入點尋找香港人身份,定義香港設計。」
字作業 仍可活
Adonian 20來歲,大學時期開始書寫毛筆字帖,從圖書館藏書《書法示範特輯》尋到區建公筆跡,比對日常生活中的書法字招牌,構成對香港設計的想像:「字型設計是實用美學,同時抽象,簡單條線卻述說無盡話。我透過書法字重新認識香港設計的可能,原來有這種在地文化,絕不失禮本地。」

工藝求新
Adonian不是一味惜舊,他透過本業—平面設計及字型設計,重新演繹北魏。他試過替西九大戲棚製作北魏字花牌,為九龍啤酒設計字樣,最近更替獨立電影《風景》設計海報:「《風景》的效果較理想,除掉固有舊味。」

他笑說,多年前有趙之謙演繹,然後到區建公,到了電腦時代,他只是另一個書法家:「北魏本來刻在硬朗的碑石上,筆鋒尖硬;用柔軟的毛筆書寫,無法照碑直抄,而趙之謙的北魏體經過他的揣摩演繹,每次起筆,牽絲,負空間(筆劃之間的距離)留多少,都可以看到他在思考、創造,這也是我對北魏著迷的原因,亦朝這個目標進發。」他在不同舊招牌中抽取北魏寫法,如趙之謙著重的平均負空間,起筆收筆的勾法等,重覆試放在電腦字上,發展出一種獨有的字體,工具雖已不同,但美學仍在,精髓常存。


字型設計師,叁語設計創辦人,專門研究北魏字型設計。現收集舊書法字體招牌,如遇舊招牌不要,請以facebook跟他聯絡。
https://www.facebook.com/adonianc
text/ling
photo/Michael,叁語設計及譚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