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間,親友聚首一堂,總愛「打麻雀」耍樂。大家一邊打牌、一邊不著邊際地閒聊,好不快樂。但在歡欣背後,大家或許從沒深究過,麻雀上的字樣和「筒子」、「花」等圖案,到底是如何造出來。
原來早在機器製作普及前,麻將全是由人手雕刻而成,香港更曾有具規模的麻雀製造廠房。藝術插畫師Karen Aruba的祖父,在1963年於九龍城創立了「復興隆麻雀廠」,為商務麻雀製造廠房,從把原料切割、打磨等前期工序,到後期的雕刻和上色過程,都是她的父親、家人和師傅們,以人手將一版又一版的麻雀造起。





人手製作麻雀 供應麻雀館、酒樓
現為藝術插畫師的Karen,兩代的家人都是依靠製作手雕麻雀維生、養妻活兒,她猶記得出世的時候,祖父已在九龍城城南道設置了「復興隆麻雀廠」。「小時候,同學仔放暑假會去玩,但我就會在工廠裡畫畫。」她憶述,當年工廠的規模頗大,全盛時期更一度有十多人在工廠裡製作麻雀,再供應給麻雀館、酒樓,但奈何亦敵不過時代的變遷,於2009年倒閉。

本地文化 x 手雕麻雀藝術
如今,本港的麻雀牌雕刻師傅已是買少見少,這項碩果僅存的傳統工藝更顯得難能可貴。Karen的父親張誠忠,為麻雀廠的第二代傳人,亦是手藝精湛的手雕麻雀工匠。在麻雀廠倒閉後,她希望延續父親的工藝,並保育麻雀製造文化,於是父女檔合作成立了「麻雀獻藝」工作室,冀以創意藝術傳承麻雀工藝,把本地文化元素融入手雕麻雀藝術之中,例如由Karen設計、繪圖及上色,及交給父親張誠忠雕製圖案的「黃大仙景致手雕麻雀」,8隻花牌分別描繪了龍翔道、黃大仙廟、庭園、黃大仙中心及附近居住的元素,令手雕麻雀更添本地色彩。



探索麻雀的美學及內涵
農曆新年期間,「麻雀獻藝」工作室正舉行「雀藝——尋覓麻雀美學」展覽,共分成「探本溯源」、「細訴昔日」、「夾縫中現光芒」及「手雕相承」4個主題,分別展出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竹背日本麻雀牌、「黃大仙景致手雕麻雀」,九十年代「復興隆麻雀廠」麻雀、物料的演變、具百年歷史的稀有牛骨手雕麻雀、珍藏手工(人手磨)麻雀,以及珍藏圖錄、書籍與相片等等,全都彌足珍貴。Karen希望大家可從多角度探索麻雀的美學及內涵,認識這門手藝的珍貴之處。






「雀藝——尋覓麻雀美學」展
日期:即日起至2月5日
時候:11:00-20:00
地點:黃大仙中心北館
相關文章:
手雕麻雀工匠 X 藝術插畫師 父女檔合作 將本地文化融入麻雀藝術
首辦香港麻雀大師賽 代表出戰世界賽 香港麻雀協會會長 呂仁:希望向世界推廣麻雀文化!
Text:Onyx
Photo:由主辦單位、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