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電影一般多是立場鮮明,敵我清晰,這樣才能借助真實的衝突與矛盾入戲。就像日本戰爭片《日本最長的一天》,講述日本於二戰時面對敗局卻不願投降的矛盾,而韓片《延坪海戰》,則以2002年第二次延坪海戰為背景,道出南北韓之間的緊張關係。不過有更多的戰爭電影主旨並非要探討國際關係,而是探討當中的愛國主義、反戰主義,最近更加入家庭元素,在家國之間如何取捨,讓戲劇衝突升溫。


票房與獎項兼得
史上首部戰爭片已無從稽考,只知道首屆奧斯卡的最佳電影獎是一齣叫《翼》(1927年)的戰爭電影。其實古今中外,戰爭片必定拍至少事隔十年以上的歷史事件,再以「史詩式」、「氣勢磅礡」、「千軍萬馬」等字眼作招徠,CG、特技、化妝、服裝、取景、道具認真又講究。由於是大製作,戰爭片幾乎內外俱備,既易贏取觀眾歡心,又容易取得電影獎項。

大概不是每個地方都有人願意出錢出力拍戰爭片,是以昔日戰爭片多是英美大國的製作,如五十年代經典作品《桂河大橋》,以二戰為主題,在當年帶來二千七百萬票房,並勇奪奧斯卡七項大獎,當中包括最佳電影獎。然而《桂》只有日本戰俘營的英軍士兵的建設緬甸鐵路是真實的,其餘均是虛構人物與情節。

港片少涉戰爭
香港教育一直以來並不重視歷史,幕後創作團隊對歷史不熟悉,自然難以創作出與戰爭相關題材。港產片一般多以娛樂片為主,即使喜歡大型爆破場面製作,亦多是生活上熟悉的警匪大戰,極少涉及戰爭。即使有戰爭片,最多只像2006年的《墨攻》一類,古裝為主,免卻涉及現代史,省卻敏感與麻煩。

由反戰到家國矛盾
戰爭電影主要以愛國情緒感染觀眾,忠軍愛國,保護國土,士兵就是英雄。不過也有種戰爭電影,藉著描寫戰爭有多可怕,讓觀眾反思戰爭的反戰電影。就像1937年法國電影大師Jean Renoir的《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借用英國經濟學家Sir Ralph Norman Angell的主張,認為面對歐洲國家的共同經濟利益,戰爭是無意義的。電影描述一戰期間幾位法國俘虜的越獄故事,以傳遞反戰訊息。說到反戰電影不得不提宮崎駿,「反戰」幾乎是他電影的主要母題,由成名作《風之谷》到兩年前的《風起了》,均以戰爭作背景,以反戰為電影的中心思想。


TEXT/JILLS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