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我們都是在街場長大的

2018-01-09

隨著葉嘉華(Jason)、徐壽懿(Chris)、陳業盛(Christopher)和麥良斌(Panni)四個80後大男孩成長的,是《男兒當入樽》、《NBA地帶》和Michael Jordon,簡單來說就是籃球。

四人在馬鞍山耀安邨長大,從小就在屋邨球場一起打波,是多年的「波友」。

熱愛籃球的他們,在兩年前成立了籃球推廣組織””SLAB””,以文字和攝影紀錄香港街場獨有的風景。

「著人字拖和白色背心打波,絕對是在香港才見到。」

街場連繫社區

「著人字拖和白色背心打波,絕對是在香港才見到。」SLAB創辦人之一Chris這樣說起,筆者腦海裡立即有畫面浮現,好像曾在某處見過這樣的大叔在球場射波!Chris表示,每個街場總有些球技或打扮特別出眾的人,經口耳相傳,會吸引人專程去一睹他的風采。他們指,街場和周遭的社區有著密切關係,在高度密集的香港能完全體現。「為甚麼會有人著拖鞋去打波呢?因為他們只是落街買東西吃,路過球場見到有人打波,又去參一腳。」全港為數不少的街場,都是建於公共屋邨附近,聚集很多年輕人和小朋友。在電腦和電子遊戲出現前,街場就是孩童們的遊樂場。

還是街場最好玩

Chris和三位「波友」,多年來心繫街頭籃球,對他們來說,街場除了是鍛練球技的地方,也讓他們廣結良朋。Chris表示,在街場「跟隊」,一晚可能會對戰四至五隊人馬,自然會認識到不同的人,有的人更是「不打不相識」。「遇到一些很難打敗的人就會想挑戰他、認識他,慢慢就會成為朋友⋯⋯我和Jason也是這樣的。」

Christopher則認為,打街場好玩之處在於多變的玩法。比起講求戰術和部署的正規的5打5比賽,打法更自由。「打街場是很freestyle的,要根據隊友的特性配合,好像夥拍一個射手和一個key波(控),玩法已經不同 。」

SLAB將兩年來在香港和外國發掘到的「隱世」場結集,當中包括因《男兒當入樽》而聲名大噪的鐮倉平塚海濱公園。

留住溫度

他們自2015年起,四出尋找有特色的街場,繼而成立了SLAB來推廣籃球,最近他們更出版了《街場》一書,將兩年來發掘到的「隱世」街場結集成書。主力負責新書的Jason表示,當年看過電影《殺破狼》在大頭嶺籃球場取景後,就萌生起要親歷其境的念頭。「一直以來只在自己住的地方附近打波,沒想到香港有咁『正』的場地。從那時開始就想到,不如把特別的街場都找出來。」過程中,他們有不少意外收穫,有人甚至特意去他們推介的場地試試手風。Chris說:「我們以一個輕鬆的手法去介紹,希望經過的人都會留意,打波好影相也好。運動其實是一個氛圍,有討論,就會吸引到人去玩。」

SLAB最近出版了《街場》一書。
TEXT: NATALIE 
PHOTO: BILLY、受訪者提供
#59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