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本地動畫,除了《麥兜》,還能說出其他例子嗎?你或許會問,自己不是小孩或宅男,為何有興趣看動畫?動畫不等於卡通,更不只是做給小朋友看。作為一種技術,一種媒介,動畫能以不同方式呈現,在不同渠道播放,也能傳達深層次和藝術性的內容。不過在獨立電影也不流行的香港,獨立動畫可算是小眾中的小眾。可幸即使毫不著跡,香港動畫仍有數十年歷史,這些默默耕耘的動畫師名字,值得我們去好好認識和記著。
本土動畫有段古
動畫技術已有百多年歷史,早在三十年代美國已有影響全球的動畫。本地發展無疑緩慢,時至今天仍未有動畫節,通常只是附屬在大型電影節中,也沒有專門的動畫學院。不過我們也有自己的動畫歷史,在不同形式和平台上各自進化,同時又互為牽引。
廣告
追溯歷史,最早出現的本地動畫廣告,相信是1961年中華漆廠的《菊花牌漆油》,當年中華漆廠的少東受西方動畫影響,設立小型動畫部門培訓人才,包括香港第一代動畫師黃迪和區晴。八十年代是另一個分水嶺,記得「維他朱古力奶」廣告中的牛奶仔嗎?製作人John Sinarwi把西方技術引入香港,帶動本地日後的動畫廣告。


電視
小時候在電視機上看的動畫,大多購自日本和歐美。直至七十年代中,香港電台的教育電視開始製作豐富的短篇動畫。1987年家喻戶曉的《成語動畫廊》啟播,是首個本地電視動畫系列,由無綫電視的子公司翡翠動畫製作,編導包括「史力加之父」許誠毅和影評人林紀陶。

長片
即片長超過80分鐘的劇情片,也就是Disney、Pixar和宮崎駿那一種,說得出的本地製作一隻手便數盡,這源於製作成本高,反應難以預測,長期缺乏本地投資者。最經典作品是1981至83年的《老夫子》系列,但事實上依賴台灣技術人員。此後直到1997年,才出現徐克的3D電腦動畫《小倩》(改編自《倩女幽魂》)。本地最成功例子必屬袁建滔執導的《麥兜故事》(2001),今年暑徦已推出到第七部《麥兜》電影。



獨立短片
香港不乏獨立動畫創作人,藝術中心自1995年起舉辦的ifva比賽十分重要,為創作人提供發表平台,另外也有香港電台的外判計劃《8花齊放》資助獨立公司,不乏高質素藝術作品,不過往往只在某些電影節或展覽中播放,大眾較難接觸。

2D vs 3D
二維與三維動畫,有如所有文化的新舊之爭。資深獨立動畫師盧子英認為,轉捩點發生在1995年:「《反斗奇兵》是全球第一部全3D動畫電影,票房大賣,令所有人都轉往3D製作。往後五年出現了大量效果可怕的3D動畫,不論長片或短片。經過十年時間,大家開始掌握到3D的優劣和運用技巧,同時有人開始回歸2D。」但盧Sir對此沒大執著。「等於你用甚麼筆去繪畫。說到底,美術設計如何配合主題才最重要。」
宮崎駿:「我認為2D和3D動畫可以快樂地共存。」

Photo:網上圖片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