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懷舊微運動

小孩對於掌握電子玩意,比成年人還要耍家;但過度電子化生活的後果,就是身體機能退步。年初有調查顯示,男生手握力和女生柔軟度比其他國家同齡孩子為底。要重新鍛鍊身體,運動當然最重要,但其實將「微運動」滲入日常遊戲中,效果可能更顯著。昔日遊戲,本來就是以跑跑跳跳為主,只是當大家專注在螢光幕上,也就漸漸遺忘了。 

古老劍球當時興

年多前本地年青忽然興起玩劍球,大家小巷都見愈來愈多年輕人三五成群地練習或表演。劍球專門店FridayKendama負責人Yin Wong指,玩劍球難度頗高,但方便玩︰「欠專注力很難練花式,加上郁動時不知不覺鍛鍊體力,幾乎全身肌肉都用到。最重要是劍球方便帶在身上,某些花式所佔用地方不多,幾乎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玩,即使在車廂也可玩些著重平衡的花式。」

劍球源自17世紀的法國,但並未流行。至18世紀在日本逐漸流行,也出現了比賽,成為日本國技。約4年前,一位日本X Game玩家在比賽的休息時間拿劍球出來玩,引起一位美國人注意,並將劍球這玩意帶進美國。所以現時國際間玩劍球的多是年輕人。Yin Wong指,劍球有益身心,在日本,幼稚園生都會玩︰「我們在日本的拍檔會定期到幼稚園和小學教小朋友玩劍球,讓小孩身體更靈活。」加上劍球花式逾三萬招,總有簡單招式適合小朋友。

劍球

是木頭手柄與棉繩和球相連的玩具,木手柄上有圓錐體,叫作「劍」;手柄底部和橫置木頭兩端的位置叫作「杯」。玩時握住木柄或球,讓球在一劍、三杯,甚至是杯與劍所形成的空間停留。

「屎忽尖」年代

大部分懷舊玩意幾乎都要一定體力,昔日小孩子都是「屎忽尖」,難以坐定定,而這些玩意適合他們身體郁動。

滾鐵圈

玩法:鐵圈一邊滾,小孩邊跑邊追著它,以鐵鈎控制鐵圈平衡。

六十年代玩意,需要較大空間,至八十年代樓宇較密集,開始沒落。這種鐵圈當時不在坊間售,多由小孩自行製作,要尋得完整和質量較好的鐵絲製成鐵圈並不容易。

跳飛機

玩法:準備小石或豆袋,將之拋至想跳的數字,跟數字順序單腳跳,跳至石頭處拾起石頭,再跟著數字逆次序跳回原處。能將石頭拋得最遠又能順利完成者為勝。

昔日公園必備,即使沒有也可用粉筆自行畫在地上。

踩高蹺

玩法:大家都知道玩法,除練習平衡力,當時最刺激是與朋友作賽跑。

以往罐裝食品未流行,多以竹條製作高蹺。自七十年代罐裝食品流行後,便用牛奶嘜穿上繩子,小孩踏上去便成為高蹺。

橡筋繩

玩法:以高度為難度準則,玩家不斷跳過橡筋繩,或用腳繞纏著橡筋繩做出不用動作,兩邊負責拉橡筋繩的小朋友便會調高高度。需要極佳的彈跳力,能完成較高難度的玩家便贏。

六十年代興起,較受女孩歡迎,大概男生較不喜歡織橡筋繩這種需要細心製作的東西。

抓子

玩法:隨便拿起1個豆袋拋起,在豆袋凌空期間單手抓下地上1個豆袋,再接回空中的豆袋。豆袋每次增加1個,直至最多5個的豆袋皆能單手完成抓接動作。

玩法看似簡單,其實能訓練手眼協調及手部小肌肉,多受小學低年班學生歡迎。

踢毽

玩法:可獨自用卻不斷踢著毽子,避免它著地;亦可與多人同玩,如踢出毽子叫叫出對方名字,若對方接不著便輸。

很多中學生仍愛這玩意,在跑與踢之間能鍛鍊心肺功能,是介乎運動與遊戲之間的玩意。
#445 oldies
TEXT/JILLSANDY
PHOTO/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