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 紙上的7.0」
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無過無不及
紅酸、藍鹼
一陽一玥
中間遼闊的綠野平原
何尚不為天地所創造?
我們皆是光譜中的一員
自古以來,社會對性別的界定理所當然地簡易切割:非男即女,其他一切皆為異數。舉個例子,在填寫個人資料表格時,即使性別一欄只有男和女兩個選項,我們卻從不曾感到絲毫訝異。回頭一想,我們又是從何時開始建立對自身性別的牢固認知?
BREAK THE BINARY
性別薑餅人
極具節日氣氛的薑餅人,其趣緻印象深入民心,但你又可曾在意過薑餅人是男還是女嗎?有美國人創作出薑餅人(Ginger Bread Person)的性別教育概念,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生理性別以及性傾向等四個構成組件,分別散佈於薑餅人的大腦、心、性器官和外形打扮,清晰展現出性別流動性和多元面相。我們從不鼓勵以偏概全地判斷一個人的本質,為何來到性別,一切又忽然變得理所當然地單向片面?

*「性別薑餅人」由一位美國人創作,以簡單可愛又容易理解的方式傳遍世界各地。跨性別資源中心於2013年徵得作者同意應用並翻譯該概念,發展多項性別公眾教育項目。
性別認同:你對自己的性別(身分)的想法和理解。
性別表達:你對性別氣質的表達,包括言行舉止、衣著和社交互動。
生理性別:根據性器官、荷爾蒙指數和基因而釐定。
性傾向:你在生理上、靈性上和情感上被吸引的對象。
性別FAQ
矛盾只因不理解!香港雖然自詡為國際城市,但坊間對性小眾的認知卻相當匱乏,不少傷害和壓迫,就是源於生活上漫不經心的否定。跨性別資源中心今年推出《是非男女 – 跨性別手冊》,深入淺出地全面闡述性別的FAQ,讓知識擊破無明隔閡。
非男 = 即女?
1970年美國《科學》雜誌曾發表生理性別存在17種不同類型,除了左右兩端是完整意義上的女性和男性外,其餘的均是一些非常態類型,例如性荷爾蒙分泌失常、第二性徵偏弱等等,嚴格來說,大部分人並不具備完整的男女身體。那麼,甚麼才屬「正常」?這標準又由誰來斷定?Facebook於2014年在性別欄增設「中性」選項,備有無性向、雙性、跨性別者及性別酷兒等多達 56 種性別認同選項供選擇,任何人都無須屈曲求存。

跨性別 = 變性?
跨性別是一個集合詞語,主要是形容心理或行為上的性別認同,有異於其出生性別的人士,或其思想行為,顛覆了主流社會的性別定位。跨性別族群當中,不是所有都會有變性的意欲,有部分只希望通過易服來處理內心的掙扎,而因著環境、經濟、健康各方面的條件,都可能影響當事人的取向,難以一概而論。

易服 = 病態?
最新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帶有貶意的「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正式被除名,改以「性別不安症」(Gender Dysphoria)取代,定義是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所引申的各項社會標籤,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其他性別。微細的用詞改變,顯示醫學界不再視視性別認同差異為缺憾或障礙,易服等性別表達亦隨之而徹底去病理化。


跨性別資源中心創辦人兼主席
TEXT:一樹、竺
圖片:Wai、Billy、網絡圖片